《人人都喜欢可爱》作者:暂不详这是一个听来的小故事,是我一个朋友告诉我的。在我不快乐的时候,总会想起它来。一个叫甄尼的小姑娘总爱低着头,她总以为自己长得不够漂亮,大家都不会喜欢她。她在心里特别羡慕一个叫凯的女孩子,因为那女孩子头发上总戴着漂亮的绿色蝴蝶结,脸上总是带着快活的笑,大家都喜欢和她在一起。又是周末舞会了,甄尼也被邀请参加,为了这个会,甄尼终于决定到商店里去买一只绿色蝴蝶结,和凯的一样的那种,商店里的服务员赞美她的头发和绿色或紫色的蝴蝶结都很相配,甄尼不敢信,但心里还是特别高兴。当她冲出商店时和人撞了一下,她也不顾了,想像着蝴蝶结在头发上美丽的样子,昂着头向舞会走去。果真一个男孩向她走来了,用惊喜的眼光望着她,他说:“你昂着头的样子真丽。”舞会上很多人都来请甄尼跳舞,甄尼从来没有感到这样幸福过,她以为这全都是因为那只绿色的蝴蝶结。于是她想把那只紫色的蝴蝶结也买下。刚走进商店,守门老人拿出了只绿色的蝴蝶结,和她刚买的那只一模一样,叫住她说:“我知道你一定会来的,你出门时它从你的头发上掉下来了,所以我一直在这儿等你。”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朋友说,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女孩子因为太注意外表而失去了很多的快乐,不论你长得怎么样,都应该昂着头,每个人都是可以很可爱的。我望着朋友,她长得不漂亮,黄黑的皮肤、粗硬的头发、小眼睛、短鼻子、圆滚滚的身材,可她总是快活的,满脸是灿烂的笑。她说,在清晨大声朗读,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不是件快乐的事吗?在学校帮助老师擦擦讲桌,在公车让让座,不是件快乐的事吗?在家里帮妈妈做做饭菜,洗洗衣,不是件快乐的事吗?黄昏的时候在小树林里散散步不是快乐的事吗?学会一首歌不是快乐的事吗?为什么总要低着头走过每一天呢?昂起头来,让阳光照着我们的脸,忧郁就没有了。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不论是美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大话西游之短裙篇》

  爱因斯坦:“究竟是女孩穿短裙,或是短裙穿女孩,取决于你的参考座标。”

  达尔文:“当人皮日渐退化,失去它的原本功能的时候,不穿是更合理的进化方向。”

  尼采:“若你一直凝视着这个女孩,这个女孩的短裙就开始不存在了。”

  叔本华:“作为意志的短裙要穿上作为表象的女孩。”

  亚当斯密:“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要女孩穿上它。”

  萨特:“为了秉持信念行事并对自己诚实,女孩得自己有必要穿短裙。”

  拿破仑:“不想穿短裙的女孩不是好女孩。”

  阿姆斯特朗:“对于这女孩来讲她是穿了,对于有的人来讲,女孩还是什么都没穿。”

  欧阳修:“穿之意不在女孩,在乎山水间也。”

  胡适:“我不能告诉你女孩该不该穿短裙,只能告诉你科学的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钱钟书:“穿上来的想脱下去,脱下去的想穿上来。”

  王朔:“无知者无畏。”

  余杰:“女孩,你忏悔了吗?”

  联想:“女孩失去了短裙,世界将会怎么样?”

  海尔:“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在节约水资源的女孩。在节省了大量的布匹后,必然会节约更多的水。”“不穿短裙,真诚永远!”

  中国邮电:“不管女孩穿上短裙打电话,还是脱掉短裙打电话,我们的话费标准都是同样的。”

  IBM:“舆论上我们宣传鼓励女孩穿短裙,原则上我们不穿短裙,根本上我们什么也不穿。”

  比尔.盖茨:“对不起,因为系统非法操作的原因,女孩的短裙有时要重穿,当然,也就是说,有时需要重脱。”

  有闲人士:“可惜哦,街上又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舒淇:“不穿,当然不需要穿啦。不过----她将来会后悔的。”

  刘晓庆:“穿也难,不穿也难,半穿半不穿更难!”

 IT99:“通过短裙在线教育,希望达到上致老妇,下至幼女都穿上它。”

股评家说:“对待短裙,我们的原则是高抛低吸!!”

周星驰:“曾经有一条短裙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条裙子说:我要穿你。如果非要给这个机会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它是:一万年。”

刘震云:“我反对,可我很无奈。我说了一万句不能穿,可不顶一句,她们照穿不误。哎……”

《伊女伊人部落失踪之谜》

年12月初。距离加拿大北方蒙第联络基地约千米的安吉尼湖附近的伊女伊人部落。加拿大猎人约翰·拉菲尔如同往常一样站在部落的入口大声喊叫,可是半天都没有人回应。他感到很奇怪,便走向离部落口最近的小屋,打开海豹皮做的大门,又叫了几声,同样没有人回答。约翰仔细查看了小屋,没有一个人影。他出来向另一人家走去。重复了相同的动作,结果也是相同的。他开始有点紧张,于是挨家挨户地敲门、进去、出来,走遍了全部落,没有发现一个人。可令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他进去过的一间小屋里,炉子上还摆着锅,打开锅盖,里面一些已煮熟的食物已经冻成冰块无法取出,而在另一间小屋,则放着一件正在缝制的海豹皮上衣,衣服刚刚缝了一半,用动物牙齿作成的缝衣针还别在上边。种种迹象显示,在离开之前,他们还都正常地生活着,并没有什么事先的准备。

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全部落的人马上放下手中的一切离开了。可是最近并没有听说这里发生什么自然灾害啊!约翰·拉菲尔感到问题很严重,马上向当地政府进行了汇报。

加拿大西北部的派出所接到约翰的报案后,立即出动人马前来查看,并且在约翰的指引下对全部落进行了仔细的搜查,他们发现,伊女伊人没有留下任何进行搬迁和长途旅行的痕迹,因为屋里日常必备的东西全都在,尤其是爱斯基摩人的步枪全都原封不动地摆在原处。对于伊女伊人来说,步枪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不可能不带枪去较远的地方进行活动。那么到底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迫使他们集体离开了呢?搜索向更大的范围展开。在距离部落大约米的灌木林中,人们发现了伊女伊人的狗死在这里。经兽医解剖发现,这些狗居然是被饿死的。问题更严重了,因为狗是伊女伊人除枪之外第二重要的伙伴,他们的所有狩猎和捕鱼活动都要靠狗拉雪橇完成。他们居然连狗都不要就走了?他们怎么走的呢?走到哪里去呢?

随着更深入的搜索调查,结果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发现,这里伊女伊人部落的墓碑全被铲除,埋葬的遗体也被移动!而且那些墓碑还被堆积成两个石冢!

这绝对不会是伊女伊人自己干的,伊女伊人对死者极其尊重,他们绝不会掀开死者的墓碑。那么又是谁干的呢?周围除了伊女伊人外,其他种族的人很少来到这里,猎人约翰就算是常客了,可他也要几个月才来一次啊。

伊女伊人又称因纽特人或是爱斯基摩人,他们是生活在世界最北部的民族,素有“北极的主人”之称。爱斯基摩是北美印第安人阿尔冈昆部落对伊女伊人的称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称呼含有显然的贬义。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Inuit)”或“因纽皮特(Inupiat)”人,即“真正的人”之意。

伊女伊人主要分布在北极圈周围的格陵兰岛、阿拉斯加、加拿大等地,一小部分居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角的楚科奇、大迪奥米德岛以及符兰格尔岛。他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冰天雪地、气候终年寒冷恶劣的北极地带,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一直顽强地生存到今天。由于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他们的社会文明发展非常缓慢,基本上仍然处于原始状态。他们主要以狩猎和捕渔为生。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镖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伊女伊人全都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他们也很有艺术天分,非常擅长雕刻和版画创作,海豹皮、石头、鱼骨、兽骨都是他们创作的材料,日常生活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他们创作的主题内容。他们习惯于以家族或部落为单位,用狗拉雪橇进行集体活动。

就是这样一个淳朴、热情的部落居然不动声色地集体消失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专家对安吉尼湖附近伊女伊人部落锅中遗留的食物进行鉴定,推断出该部落的所有成员早在猎人约翰·拉菲尔发现他们失踪之前2个月就已经从这里消失了。随后,警察和有关调查人员还在范围更为广阔的冻土地带进行搜查,依然一无所获。整个部落的30多名伊女伊人就像空气被蒸发掉一样,不留痕迹。

直到今天,这个部落的人们依然没有下落,对这个部落神秘失踪关心的人也一直在寻找着其中的原因。对于人类来说,太多的未知与神秘无法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释,我们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来揭开我们所想要了解的所有事实真相。

《蚂蚁之趣》

蚂蚁是一种到处都有的动物,而且蚂蚁有好多种,有黑的、红的。现在还听说有人吃蚂蚁,说蚂蚁有很多人类身体需要的成分,说吃了蚂蚁能强壮身体等。我没有吃过蚂蚁,可能以后也不会吃蚂蚁。但知道蚂蚁的个头虽小,它的力气可大哩。蚂蚁的力气,据说是所有动物群里的大力士,因为蚂蚁可以搬起比它自身重几倍的物体。另外,小小的蚂蚁好象从不迷路,相隔十几米的路线,它都能来回自如,真的让人佩服。但蚂蚁最大的优点,则是它的那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团结精神。我小时候就特喜欢看蚂蚁搬家,因为蚂蚁搬家好看极了。一大队嘴里叼着食物的蚂蚁,浩浩荡荡、步调整齐,似乎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军人”。也许是它们“指挥官”的水平特高,也或许是蚂蚁的服从性特强,因为在来回走动的蚂蚁队伍里,既有一只蚂蚁叼着食物的,也有几只蚂蚁共同叼着食物的,但你基本看不到有空嘴走着的蚂蚁。就是偶而看到几只空嘴的蚂蚁,它也总是在来来回回的走动着,它的职责也许是在传达上级的命令,也或许是在做搬运宣传工作,总之,蚂蚁搬家是特好看的。

为了能经常欣赏蚂蚁搬家,我童年时,就专门玩过蚂蚁搬运食物的游戏。在玩蚂蚁搬运食物时,先要看看附近有没有蚂蚁,如果看到有蚂蚁,那就拍几只苍蝇,并把苍蝇放在走动的蚂蚁前,蚂蚁见到了苍蝇就会去搬,但一只蚂蚁是搬不动整只苍蝇的。因此,这只蚂蚁就会去叫其他的蚂蚁来帮忙。不多一会,大大小小的蚂蚁队伍,就会跟着这只首先发现苍蝇的蚂蚁,陆续来到苍蝇的停放之处。见到苍蝇后,这些大小蚂蚁就会围住苍蝇并用嘴去搬。一旦几只蚂蚁搬不动,其他的蚂蚁就会自动围上去,直至能把苍蝇搬动。有时为了不让蚂蚁轻易搬动苍蝇,我们这些小玩童,就把苍蝇用铁丝或竹枝插在地上,尽量不让蚂蚁搬走苍蝇。以便我们能多看这蚂蚁搬运食物的游戏。经过人为的固定以后,蚂蚁虽然不能轻易地搬走苍蝇了,但这些永往直前的勇士,还是能够步调一致地奋力搬运,直至把苍蝇分块搬运走。

在观看蚂蚁搬运食物游戏时,我们这些小调皮,有时还会把蚂蚁群里的几只大蚂蚁弄死,并把弄死的大蚂蚁放在蚁群里,看看蚂蚁是否会把死蚂蚁也搬走。说蚂蚁勇敢、说蚂蚁团结就体现在这种场面。这些蚂蚁看到死了的同伴时,也许会伤心流泪,也许会咒骂人类的残忍,但它们总会奋力拥着把同伴的死首扛走。蚂蚁的这种不怕牺牲,团结一致的精神,真的让人佩服。这也是我童年时特别喜欢观看蚂蚁搬家游戏的原因以及所获得的乐趣吧。

蚂蚁救火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次有趣的试验。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巢的顶部,蚂蚁约在一分钟后觉察到“火警”。开始时,它们来回奔忙显得惊慌失措,接着,仿佛商量好了似的,无数的蚂蚁勇敢的爬上燃烧的烛芯,分泌出蚁酸进行灭火。一些蚂蚁“牺牲”后,无数的蚂蚁又冲上去,约60秒钟后,蜡烛的火被扑灭。几天以后,法布尔再重复了一次同样的试验,这一次,蚂蚁仅用了40秒便将蜡烛火扑灭,且没有一只蚂蚁遇难。

蚂蚁嗜酒

有一种经常出入蚂蚁国的小虫,一碰到工蚁就用触角去碰一下,那些工蚁便心甘情愿地将辛苦得来的食物,从嗉囊里吐出来给它吃。这种小虫身长只有5-6毫米,它的肚子两侧有一种黄色的刺毛,蚂蚁只要拨一下刺毛,就会渗出一种有挥发性的芳香液体,其化学物质和醇很相近,蚂蚁非常爱喝,因此便心甘情愿地喂养这种小虫和它们的幼虫以获得爱喝的“酒”。

蚂蚁能生活在任何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最强的生物。据说,是一种蜂演化而来的。蚂蚁的寿命也很长,工蚁可生存几星期至3-7年,蚁后则可存活十几年或几十年。生存条件好的情况下,甚至有活过50多年的。当然,这些都是科学家告诉我们的,我没有研究过。

蚂蚁有六条腿。工蚁体细小,体长约2.8毫米,全身棕黄,我们看到的,一般都是这种蚂蚁。雄蚁体长约5.5毫米。雌蚁体长约6.2毫米。

蚂蚁

——化学物质依赖者

蚂蚁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昆虫。75%的蚂蚁生活在丛林中,平均每平方米就有只蚂蚁,每平方千米有9.2亿只。如果把所有的蚂蚁收集起来,它们的总重量要比其附近所有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全部加起来的重量的四倍还要多。全世界已定名的蚂蚁大约有种,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最小的蚂蚁群体可以轻松地生活在最大的蚂蚁的脑壳里。像蜜蜂和白蚁一样,蚂蚁之所以如此繁盛是因为它们也过着同样的社会性生活,而且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像蚂蚁那样长久地聚集在一起:它们就像昆虫世界的突击队员,高效运转的蚂蚁王国就像一个独立的超级有机体。

蚂蚁王国的每一个行为都是靠化学物质来调控的。对于有些种类,化学物质可以直接控制蚂蚁社会的更新换代:当蚁后想交配的时候,它就爬到一个比较高的地方,然后戳自己悬空的后部以便释放一种“爱情信息素”。这种信息素可以刺激群体内所有雄蚁的性欲。不同种类的蚂蚁的交配方式也各不相同:无论是在半空中、在地上还是在“交配室”中,蚁后总是被一群被爱情冲昏头脑的雄蚁团团包围。

除了具有爱情魔力,信息素还可以作为空袭报警器。如果群体受到威胁,很多蚂蚁口器内的一种腺体就会释放出一种报警信息素。收到这种信息素后,一些工蚁会抱着幼蚁转移到地下,另外一些工蚁会张着嘴跳起来准备叮咬入侵者。在文莱蚁中甚至还有保卫蚁,一旦受到外族威胁,保卫蚁便将自己的脑袋引爆,留下一团黏糊糊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减缓入侵者的前进速度。

同种蚂蚁的不同种群之间的战争是很普遍的。入侵者将战败者带回自己的蚁穴,并将它们变为奴隶。也有一些种类利用这一点来寻求发展。斩首穴臭蚁(Bothriomyrmexdecapitans)的蚁后被俘后进入了对手的蚁穴,在那里,就像特洛伊木马计一样,它咬掉了原来的蚁后的脑袋并开始产下自己的卵。出于蚂蚁的本性,原来的工蚁毫不怀疑地又转而忠心耿耿地开始为新蚁后服务。

一些蚂蚁还会饲养家畜。蚂蚁用触角轻轻敲击蚜虫的腹部,蚜虫便会分泌蜜露。蚂蚁从蚜虫身上获取自己需要的蜜露,同时作为回报,也能保护蚜虫免受其他动物的危害。另外,有种以上的蚂蚁还像耕地的农夫一样,种植真菌作为自己的食物。它们收集混合肥料以供真菌生长,利用自己的粪便进行追肥,并对真菌进行修剪,甚至用一种强有力的细菌来为真菌消毒,使真菌不被寄生虫所侵害。

尽管蚂蚁异常地勤奋并对工作充满热情,但并不是所有的蚂蚁都能够如愿以偿。生长在南美洲的子弹蚁(Paraponeraclavata)就是其中之一,有时候当它发现自己被真菌“种植”了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有一种虫草菌的孢子会长在这种蚂蚁的身体里,并且释放一种“践踏”信息素,这种信息素能够搅乱蚂蚁正常有序的生活。在天旋地转的感觉中,不久蚂蚁就发现自己正爬到一种高高的植物茎秆顶部,并用自己的上颚紧紧地抓着这个茎秆。一旦找到适当的时机,真菌的子实体就像一根长穗从蚂蚁的头部长出来,并将孢子囊中的孢子喷撒在那些辛苦工作、毫不知情的其他蚂蚁的身上。

《快乐的钥匙》

到了而立之年的我,常常觉得工作压力大,生活烦恼多,似乎整个人都被忧愁包围起来了。我渴望拥有一把快乐的钥匙,让我能在紧张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中能感受到轻松和愉快。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这把快乐的钥匙已经被我找到了,猴岛论坛——就是一把快乐的钥匙!

我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

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是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迭:眼前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籍遍地。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后,慧宗禅师泰然自若,他的神态依然是那样安祥,他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就是这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然起敬之余,更是如醍醐灌顶,顿时大彻大悟……

我读了这个故事,心头怦然一震:是啊,“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这看似平常的偈语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浅显的人生道理: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来猴岛论坛的,我又何尝是为了生气而生活的……一想到自己天天因为论坛乱,发帖对骂,没有BUG而烦恼,常常因为工作不顺心而生气,真是觉得羞愧不已。

人们常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况且事已至此,生气又何益?慧宗禅师可以做到不生气,是因为他已经将那株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了。掩卷沉思,我明白了,对每一个人来说,那些如空气一样充盈在身边的欢乐才是最重要的,它组成了我们生命之链上最真实可靠的一环,你一节一节地让它松落了,快乐怎么能向下延续呢?

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都难免遇到挫折,承受磨难,人生的航船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也曾被生活的风浪打击得忧伤抑郁,萎靡不振。在一个个彻夜难眠的日子里,是猴岛论坛陪伴着我。我一边逛论坛一边写下厚厚的笔记,在笔记本的扉页上我工工整整地抄录着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一句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句诗写到了我的心坎上。读着这句诗我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绝境,诗人王维索性坐了下来,他看到云从山头袅袅飘起,云卷云舒,悠然自在;云聚云散,怡然自得。读着诗句,我的心头豁然开朗,不见流水,总会有行云,在山穷水尽的绝境中,希望依然存在。人生就是这样,当你以一种从容淡定、乐观向上的心态去构筑未来时,眼前就会呈现出一种新的境界;反之,当你囿于忧伤的樊笼里,生活就变得暗淡无光了。

猴岛论坛,就这样变成了一把快乐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锁。让我在有风有雨的日子里,以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以进取心去挑战生活,以一种平和而澄明的心境去认识自我,善待生活。我相信,只要热爱生活,付出劳动,播洒汗水,再困难的日子里也可以收获到温暖和快乐。

我爱问朋友们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快乐吗?”有不少人回答说:“咳,混日子过呗,平平淡淡的生活有什么能让人快乐得起来的呢?”其实,不是平淡的生活里没有快乐,是我们缺少一颗能感悟到快乐的心,我们的心灵已经被岁月磨砺得粗糙了,它已经难以感受到快乐了。

我不由得想起前几天读到的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

一个寒冷的下午,我很晚回家,独自一个人吃“午”餐。小女儿已经吃过了,但看见我吃,她快乐地凑到我身边,要我夹一块豆腐给她。“啊!”她高兴地叫了起来,“妈妈,你的筷子好温暖哪!”我愣了一下,才想起也许因为冷,菜都炖得滚烫的,筷子也就暖和了。但是对一双简单的筷子的温度竟表示这样由衷的愉快,这样惊天动地的欢呼,却是我所不曾体会的。

世人只会赞美佳酿,赞美丰盛的筵席,赞美那些称之为伟大的东西。可是,在一个寒冷的下午,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却懂得享受一点筷子尖端的温暖。我们曾经错过了多少美好的事物!我们使自己失去了多少欢乐!我们是被聪明弄得愚钝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悟到快乐其实是无处不在的。筷子尖端的温暖可以让一个小女孩快乐得欢呼,那么,一片花瓣上的芳香一定也可以让我们快乐得歌唱,一颗露珠的晶莹一定也可以让我们快乐得舞蹈……如果筷子、花瓣、露珠都可以让我们如此快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笑口常开呢?

笑一笑吧,朋友们!如果你笑不出来,就请你把猴岛论坛打开吧!这把快乐的钥匙会打开你的心门,把阳光放进来,把春风放进来,把缤纷的花朵放进来,把美丽的蝴蝶放进来,把无穷无尽的快乐放进来!

天天自寻烦恼有什么意义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ihaibao.com/lshbqxhj/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