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后俄国亟待重振的海军力量
在《朴次茅斯和约》签订前的3个月,年5月27日,经过一年时间的远航,俄罗斯第二和第三太平洋舰队(也可以被认为是太平洋舰队的第二和第三中队)终于接近了他们的目的地海参崴港。此时在陆地上,俄国陆军已经在奉天会战中全面落败,东西伯利亚军团于3月10日被逐出了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奉天,北撤至四平街一线。虽然俄国陆军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增援,信心尽失的俄军尽管拥兵30万却再无战意,与向北压至四平街一线,同样成为强弩之末的日本陆军重兵集团紧张对峙。而海军的重要基地旅顺,更是在年1月1日便破城投降,而这支舰队原本就是为了支援困守在此的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必须向前,为了保全帝国最后一点儿颜面。 在27日至28日的2天内,从波罗的海起航远征海里前去“赴死”的俄罗斯舰队,毫无悬念地败给了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日本人称这场海战为“日本海大海战”,我们则习惯称作“对马之战”,不论使用何种称呼,当日本海上的硝烟散去时,俄国在这场战争中全面落败的结局已经没有任何疑问。俄国的武装力量承受了惨重损失,其中海军尤甚,俄国海军几乎丧失了全部曾经拥有的现代化战列舰、巡洋舰,以及绝大多数的驱逐舰,舰队的处境可以用“全军覆没”来简单概括。 对马之战最后阶段,向日本联合舰队投降的残兵,图中右侧是俄国战列舰“尼古拉一世”号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对这场惨败究竟作何理解?正是他决定在第一太平洋舰队主力遭受毁灭性打击之后,仍坚持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主力投入远征,试图挽回那虚无的胜利。但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能回答,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只是俄国宫廷记录中的只言片语,一些简单的事件记录。 年5月29日,俄罗斯舰队在对马海峡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了地球另一侧的圣彼得堡。当宫廷值班侍卫心急火燎地赶去向他们的皇帝通报这一噩耗时,心情很不错的尼古拉二世面带微笑地“宽慰”这个诚惶诚恐的臣子:“天气多好啊,明天你是不是想去打猎?” 皇帝以一种完全不为所动的轻松态度,向眼前的臣子询问着完全不相干的话题。这番景象足以令世间最雄辩和最正经的人当场语塞,因为相比沙皇这种大幅度的思维跳跃,一般人的大脑显然进化得还不够发达。 无所适从的雷泽夫斯基少将茫然地退开了,他的脑子需要一点儿时间来消化刚才所发生的事情。最后,他终于搞明白了,随即愤怒不可抑制地取代了忠诚——对他们的皇帝来说,那些为了捍卫帝国最后一点儿颜面战死在地球另一端的水兵们,还不如陛下在夏末的一次郊游。 尼古拉二世摆出这副态度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他只是为了在危急时刻表现出帝王应有的临危不乱的气度。但是直到罗曼诺夫王朝覆灭、尼古拉二世本人死于布尔什维克之手,历史终究还是没能给后人了解这一真相的机会。 日俄战争期间的俄国舰队并不是以同类舰艇编成的中队作为单位,在年被派去增援太平洋舰队的舰艇有多种不同的类型。照片为第三舰队的岸防铁甲舰正在通过苏伊士运河前往太平洋 人所尽知的,在年到年的日俄战争期间,俄国太平洋舰队损失了全部主力舰。但是,这个“全部”究竟如何定义? 在远东,俄罗斯仅存的海上力量是龟缩在海参崴的太平洋舰队符拉迪沃斯托克分队的残余:2艘被打坏,而且没有船坞能提供维修的老式装甲巡洋舰(“俄罗斯”号、“格洛鲍依”号),1艘因触礁导致船底受损的轻巡洋舰(“壮士”号)。由于没有船坞可供维修受损的船壳,这3艘巡洋舰等同于报废。当然,在海参崴还停着数艘小型雷击舰、驱逐舰,以及数艘鱼雷艇和少量辅助舰艇。但是这些船多半已经过时,因为缺乏保养和零配件供应而破旧不堪,这本来便是俄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全力经营旅顺亚瑟基地后,“转让”来的破烂货。 在欧洲的中心地带,波罗的海内的俄国舰队曾经是这个国家海上力量的核心。然而,这支舰队在海战中损失殆尽,包括4艘最新式的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在内的俄舰,毫无悬念地在对马海峡迎来了它们的“光荣”。当年到来的时候,在最靠近俄罗斯心脏地区的波罗的海——这个被彼得大帝称为“俄国通向欧洲的窗户”的地方,俄国的海军力量除了因为工期延误,未能一起前往远东送死的战列舰“光荣”号(也属博罗季诺级)以外,只剩下了一些具有岸防价值的老式铁甲舰(叶卡婕琳娜二世级等老船),以及为数不多的鱼雷艇和驱逐舰。 仅仅远在欧洲另一端的黑海舰队,尽管实力未受损失建制整齐,但对俄国海上力量方面并无多大意义。 近处为装甲巡洋舰“巴扬”号、远处则是“波尔塔瓦”号。波尔塔瓦级建造了3艘,其中“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被分配到了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之后俄国国内的局势对俄国海军的复兴十分不利。除了革命风险和经济压力之外,海军的声望也因为如此丢人的完败而降至历史最低点。 然而,俄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易于受到海上威胁的特点。由于其出海口被陆地分割为独立的4个(北方海域、波罗的海、黑海、远东太平洋沿岸)相互不能支援的水域,这也就意味着它的海上力量必须被分散在4个完全独立的海域内,彼此的支援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在波罗的海区域,彼得大帝亲自下令修筑的俄国首都圣彼得堡濒临波罗的海并紧靠俄芬边界,抽调波罗的海舰队组成第二太平洋舰队驰援远东之后,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区域门户洞开。尽管在芬兰湾沿线修筑了相当数量的海岸炮台,但在没有海上舰队配合的前提下,这只是一些可以被随意轰着玩的固定靶。 对于俄国而言,海军是一种必须的存在。由于其多数海岸线属于他国可封锁的水域,数百年来俄国对外扩张的一个主要目的便是向南方推进,寻找温水不冻港。而且,俄国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都有传统竞争对手,海军亦是保障俄国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日俄战争证实了制海权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尽管轻型战舰在侦察、布雷、扫雷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只能游击的海军无法战胜真正的强敌,决定海上霸权的还是战列舰。在战术层面上,日俄战争的事实还告诉人们,战列线应该由相同或相似级别的在性能上较为统一的战舰组成,数量问题还在其次。 年年末的俄国海军既惨淡又亢奋。一方面,对马之战中俄国倾尽所有却全军覆没,俄罗斯海军迎来了自克里木战争之后最惨淡的岁月。但从海军技术方面来看,俄国人很容易找到新的寄托,因为对马之战以及一系列海战的经验显示,未来的海上作战要求重建的俄国海军拥有一种全新的战舰——即“无畏舰”。如果能及时跟上海军的这一潮流,重建的俄罗斯舰队很有可能与英、法、日等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当然,事情也并不是造点儿新船那么简单。某位已经不可考的俄国军事评论家,曾得意扬扬地在当时的俄国军事杂志上发表了这么一段话: “……俄国完全不必为海军的溃灭感到多么惋惜,即便是其中最新锐的舰艇(在日俄战争中损失的),对于现在的海军发展来说,都是即将过时的老东西……”。 年年初,俄国的舰队重建计划即将展开,他们会着手建造新式战舰,并尽量采用当时最新的海军技术。可惜的是,俄国人是在遭受惨重损失后才学到了这一点,而英国人早在15年前就已经开始采用这样的基本原则来建造和配置战列舰了。 本文摘自《海战事典: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 全景式专著《日俄战争全史》视角的延伸——聚焦日俄战争的前因后果;详析俄罗斯帝国海军进击远东的强大动因;战后在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时,他们的新战略重点又该划向何方; ↓↓↓点击原文链接快速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ihaibao.com/lshbzqxz/9090.html
- 上一篇文章: 恐怖的比亚迪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