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终结
《阿飞正传》剧照 台湾乐队交工的一首歌《菊花夜行军》,写的是返乡务农的青年种植菊花,为了让菊花长得又快又好,于是用强光照射花田,把菊花的24个小时都变成白天,它们便能够日以继夜地生长。 这听上去很荒诞,但的确有很多人在构想类似的计划,在《24/7: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睡眠的终结》中,作者乔纳森·克拉里提到,美国国防部也曾投入大量资金,研究能够不眠不休、长时间飞行的白冠雀的大脑活动,以期让人也可以像这些鸟一样长时间不用睡觉地投入战斗、工作、消费。克拉里认为,从这样的案例中,我们能够去探究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更长远的西方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后果。在睡眠中的我们无法从事生产也无法进行消费,这与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相悖,所以睡眠在资本主义体制中越来越被剥夺。 《菊花夜行军》中催着菊花24小时生长的花农无疑也是被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浪潮所裹挟:“WTO,种烟养猪全潦倒”,因此主人公阿成“借债二十万,种花五分半”;阿成用拖拉机运着菊花赶往市场,犹如指挥菊花夜行军,轰轰烈烈中透露悲壮,人和菊花事实上都无比脆弱,不得不受到残酷市场的宰割。如克拉里所说:它们为理解2世纪资本主义体系下生活世界的持续扩张所面临的矛盾,打开了一个暂时的切入点——这些矛盾与下列结构转换是分不开的,睡眠与清醒,光亮与黑暗,正义与恐怖;也与各种形式的暴露、缺乏保护和脆弱的状态分不开。 编辑 艾珊珊 美西海岸的常住居民应该都知道,每年有几百种候鸟沿着大陆西岸南北长途迁徙。其中一种叫白冠雀,秋天从阿拉斯加飞到墨西哥北部过冬,来年春天再返回阿拉斯加。跟大多数鸟不同,白冠雀保持清醒的能力非同寻常,在迁徙中可以长达七天不休不眠。这种季节性的行为使得它们能够夜晚飞行,白天觅食补充能量,不用休息。在过去五年里,美国国防部投入巨额资金来研究这种动物。许多受政府资助的研究人员,特别是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这种鸟在长时间无眠状态下的大脑活动,期望获得一些可应用在人身上的知识。他们想找到方法,让人们可以不睡觉地连续工作,并保持高产和高效的状态。 白冠雀 这项研究的初衷仅仅是打造一批不用睡觉的士兵,而它仅仅是更大的军事计划——目标是控制人类睡眠,哪怕只是有限地控制——的一小部分。在五角大楼的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牵头下,好几个实验室正在尝试发明无眠技术,包括神经化学药物、基因疗法和穿过颅腔的电磁刺激。这些实验的短期目标是发展出一套方法,使得一个士兵至少能七天不睡觉地作战,长期目标甚至希望周期可以延长至十四天,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高昂的斗志。现有的创造不眠状态的手段通常会给认知能力和精神状态带来有害影响,比如注意力下降。一个例子是安非他命在20世纪各大战争中的广泛使用,近年流行的则是莫达非尼这类药品。现在的科学探索并不是要找到刺激清醒度的方法,而是降低身体对睡眠的需求。 20多年来,美国军事计划的战略逻辑开始转向,试图把人从命令、控制以及执行的循环系统里各司其职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十亿百亿数不尽的巨款正用来开发自动式和远程操控的定点清除系统,给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其他地方造成的伤亡令人震惊。尽管军方对新型武器的追求耗资甚巨,并且军事分析家认为人的因素是实现高端系统操作的一个棘手的“瓶颈”,但短期内军方对大型军队的需求仍不会下降。军方计划创造出身体性能更接近非人机器和网络系统的士兵,无眠计划应被视为这一计划的一部分。科学界与军方正联手努力研发“增强认知”(augmentedcognition)模式,用来增强多种形式的人机互动。与此同时,军队也在大力资助脑科学研究的其他领域,其中就包括开发对抗恐惧的药品。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无法使用装载导弹的无人机时,就需要一支精力充沛、无所畏惧的敢死队没日没夜地冲锋陷阵。作为此番“宏伟大业”的一部分,白冠雀被迫改变来往于太平洋海岸的季节性迁徙,被带到了实验室,协助研究如何将高强度、高效率的机器模型强行植入人体。从历史上来看,与战争相关的发明创造最后都将应用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无眠战士之后就会有无眠工人或无眠消费者。医药公司大力推销的不眠产品最初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而最终会变成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 24/7(24/7即一天24小时,一星期7天的缩写,全天候提供服务的意思。)式的市场与支撑持续工作和消费的全球建制已然运转多时,然而现在,一种新的人类主体正在形成,与24/7体制更紧密地配合起来。 PhotobyLanPhamonUnsplash 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和欧洲的太空联盟宣布,计划制造并发射轨道卫星,将太阳光反射回地球。这项方案设想发射一系列卫星到太阳同步轨道上高度为千米的太空中,每颗卫星都装配有抛物面反射器,反射器既能张开也能折叠,跟纸一样薄。反射器完全打开的话,直径可达米,这时候反射回地球的光能够照亮0平方英里的区域,其亮度接近月光的00倍。最初推动这项计划,是为了给高寒地区的工业生产和自然资源开采提供照明,西伯利亚和俄罗斯西部地区有漫长的极夜,有了照明,户外作业便能日以继夜地进行。不过,联盟随后就把计划扩展了,声称该计划能够覆盖整个大都市地区的夜间照明。该联盟的宣传口号是“彻夜通明”,坚称如此一来便可降低电力照明的能源消耗。很快,各方反对声四起。天文学家表示担忧,怕妨碍到大部分地面望远镜的宇宙观测。科学家和环保人士声称,这将给动物和人的生理造成伤害,因为缺少有规律的昼夜交替,新陈代谢就会紊乱,睡眠也会受到影响。基于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立场的组织也发出抗议,他们认为夜空是公共资源,所有人都有权享用,而且体验夜的黑暗和仰望星空是一项基本人权,任何组织都不能剥夺。可是,如果从任何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一项权利或特权的话,那么世界上超过半数的城市人口的权利早就被侵犯了,他们的城市长期被雾霾和高强度的照明所笼罩。不过该项目的拥护者一直坚称,此项技术将会大大降低夜间照明的用电量,对于降低全球能源消耗来说,失去夜晚和黑暗的代价是微不足道的。这项计划最终没能实现,但无论如何代表了当代社会对未来的想象,即永久照明的状态与无休止的全球交换和循环系统是不可分割的。这项计划在商业前景上野心勃勃,以夸张的方式,表现了任何试图掩盖或妨碍可资利用的无尽光明状态的行为,在体制上都是不可容忍的。 PhotobyPawelNolbertonUnsplash 许多遭到非法处置的受害者,以及年后入狱的犯人都曾经受过被剥夺睡眠的惩罚。一名在押人员遭虐待的事件受到广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ihaibao.com/lshbzqxz/8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福州左海海底世界
- 下一篇文章: 高原藏羚羊深海座头鲸,武汉教授20年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