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麦迪和罗斯没有伤病,他们会比肩科比
有人曾说,NBA球员风光富裕的前半生,是用伤病缠身的后半生来换取的。 热爱体育,经常打球踢球的人都知道—— 伤病猛于虎。 轻则休息三五周,重则彻底告别运动。 相比于普通人,NBA球员所经历的伤病,更频繁更严重。 “欲带皇冠,必承其重” 当今NBA毫无争议的第一人,詹姆斯。 年进入NBA,连续8年进入总决赛,保持了15年的高水准表现。 詹姆斯看似未经历大伤病,是毫无疑问的“铁人”。 但其实他身上的伤病,从来没有断过,以大伤病为例—— -赛季,面部颧骨骨折。 -赛季,背部伤病,延续至今超过十年。 -赛季,右手手肘受伤,一度只能使用左手打球。 因为贫困,詹姆斯从小打比赛,都是穿着小一号的球鞋。 球鞋长期不合脚,给詹姆斯带来了不可逆的伤病—— 脚趾变形。 詹姆斯至今仍然需要穿着特殊定制的球鞋,否则将极不舒适。 15年的征战,詹姆斯都是在这样的脚趾情况下完成的。 被称为“黑曼巴”的科比,也同样伤痕累累。 科比在NBA征战20年,全身大小伤病无数。 和詹姆斯相似的是,科比右手的三只手指,已经反向弯曲,无法伸直。 科比拥有近乎偏执的坚持,哪怕是面对可怕的伤病。 在一次对阵詹姆斯的比赛中,科比的手指撞到了詹姆斯的手肘。 这一碰,就是关节错位。 换做其他人,至少当场比赛不会再登场。 可科比直接下场,叫来队医—— 拒绝队医的下场休息建议,让队医直接将错位的手指扳直、复位。 随后,科比回到场上,继续战斗。 黑曼巴作为最厉害的毒蛇之一,厉害之处就在于,死也要咬上对手一口。 这种“黑曼巴”精神,在科比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精神永远战斗,直到身体无法跟上精神。 在一次对阵勇士的比赛中,科比再次扭转身体,转身滞空拉杆出手。 落地时,科比扭伤了脚踝,一度无法行走停下休息。 可最终,科比一如既往地扛着伤病,继续比赛。 科比无论经历了多少伤病,他一直战斗。 直到退役前的最后一场比赛,也能砍下60分,创造生涯第五高得分记录。 科比曾说,麦迪会成为他的一生之敌。 和科比不同的是,麦迪因为伤病,早早淡出联盟。 麦迪身上最为严重的伤病,叫先天性脊椎侧凸。这个病有多严重呢? 医生曾断言——“麦迪的职业生涯,最多只有5年”。 麦迪的脊椎,不足以支撑高强度的运动。 随着年龄增加,一不小心,就是立即退役。 尽管患有先天性疾病,麦迪还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04赛季,连续两个赛季,获得NBA得分王。 -07赛季,连续七个赛季,入选全明星阵容。 2次入选NBA最佳阵容一阵,3次入选NBA最佳阵容二阵,2次入选NBA最佳阵容三阵。 “科比一生之敌”,这个称号,健康的麦迪当之无愧。 -赛季,麦迪的伤病最为严重。 整个赛季,麦迪仅出战47场比赛。 麦迪先天疾病带来的背伤,以及新增的腰伤,在高强度的对抗下,全面爆发。 更可怕的是,麦迪的左膝半月板几乎磨光,被迫进行微创手术。 这个让麦迪急速陨落的手术。 在接受了手术后,麦迪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爆发力、弹跳、速度,这些篮球运动员赖以生存的身体素质,这些麦迪曾引以为傲的优点,在伤病浪潮中,化为乌有。 巅峰科比,麦迪能够一战。 那巅峰的詹姆斯,有谁能一战呢? 这个答案,无比明确—— 罗斯,曾经的风城玫瑰,历史最年轻MVP。 受伤前的罗斯,是全联盟打球风格最劲爆的后卫,没有之一。 大跨步突破,暴扣。 变向突破,扭腰拉杆上篮。 突破,急停跳投。 这些都是罗斯常用的进攻招数,无比劲爆。 上天入地,仿佛无所不能。 罗斯之所以可惜,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展现过他的巅峰时刻。 超越詹姆斯,成为历史最年轻MVP,仅仅是上升期罗斯的成就。 终结罗斯的,又是该死的伤病。 -赛季,交叉韧带撕裂,季后赛报销。 -赛季,缺席整个赛季。 -赛季右膝半月板撕裂,赛季报销。 -赛季,右膝内侧半月板撕裂。 这四年,膝盖与脚踝的伤病,摧毁了罗斯。 一个能从巅峰詹姆斯手中夺得MVP的球员,因为伤病,直接沦为底薪球员。 这样的打击,任谁也接受不了,更何况是骄傲的风城玫瑰。 罗斯在访谈中,曾说——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是MVP,我会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罗斯不再是MVP? 因为伤病。 当这个答案真正来临的时候,不论是谁,都很难接受。 传奇不是不经历伤病,而是扛着伤病前进。 杨毅曾经说过—— “最顶尖的竞技体育,都是以伤害自己身体为代价的。” 科比、詹姆斯、麦迪、罗斯… 这一个个名字,将成为传奇的同时,也将伤病狠狠地扛在了自己的身上。 我们在记住他们巅峰无限、统治联盟的同时,也应该记住—— 在伤病面前脆弱,但又坚强面对的他们。 毕竟,巅峰吸引朝圣群众,低谷见证忠实信徒。 这些传奇,值得我们成为他们的信徒。 不是吗? 年的罗斯有多强?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回顾! 豹先生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ihaibao.com/lshbzqxz/2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去往南极的航线
- 下一篇文章: 养正时评世界环境日特稿聚焦全球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