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地理南极遍地风流
本文由星球研究所授权发布 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文 星球研究所 从走出非洲 到占据每一块大陆、每一座海岛 现代人类对地球的开拓已经超过 7万年 我们一代代繁衍、一代代生息 一代代大刀阔斧重塑地球 这颗星球上的任何一处地方 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将其称为 人类家园 (7万年是以智人走出非洲为起点计算;下图为年10月12日NASA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拍摄的“地出”画面,拍摄点为月球轨道,画面下方为月球康普顿环形山,画面上方的地球恰好展现出人类起源的非洲) ▼ 唯有位于地球最南端的 南极大陆 是个例外 从年2月7日 海豹猎手约翰·戴维斯(JohnDavis) 驾船登陆它的边缘一角算起 人类与南极的接触不足 年 它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至今没有永久性居民 更像是一个被人类刚刚闯入的 异星世界 (关于人类第一次登陆南极大陆的时间,学界仍有争议,没有争议的登陆记录是年,相比之下又晚了70多年;因为对南极洲存在领土主张,阿根廷、智利等国曾安排女性在南极生产,诞生所谓的“南极宝宝”,至今已超过10人,但国际社会一般不认可其永久居民的身份;下图为南极洲位置示意图,纯白色为南极大陆及冰架,浅白色为年海冰覆盖范围,绿色大陆为南美洲,图片源自 NASA)▼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宜居住的异域 却孕育出了完全不同于人类世界的另一种繁华 它拥有全球最为独特的生态系统 包括全球数量最大、繁衍最成功的动物 在极为荒芜、冷酷的自然条件下生生不息 堪称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这一切并非与生俱来 而是要从南极大陆的“风”“流”说起 Ⅰ 2亿年前 地球上的陆地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劳亚古陆(Laurasia)盘踞北半球 南极、非洲、南美洲 印度、澳大利亚等地则连成一片 共同构成了南方大陆 冈瓦纳古陆(Gondwana) (图片源自 维基百科)▼ 虽然同样位于极地 但此时的南极远没有今天这般寒冷 而类似于今天从北京到漠河的气候 银杏、松柏、蕨类、苏铁等植物生长茂盛 森林绵延、绿草如茵 各种古兽繁衍其间 甚至大批恐龙也在之后迁徙而来 一时间物种昌盛、万象更新 (下图为水龙兽,是2亿年前南极大陆上的代表性动物,身长从0.6米到2.5米不等,上下颌前端可能有喙状嘴,用来切碎植物,两颗长牙自上颌延伸出来,成为它的显著标志;图片源自 Dinopedia)▼ 如若照此发展 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南极 与亚欧大陆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但是 1亿多年前 关键性的转折出现了 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 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等陆块纷纷向北漂移 印度次大陆更是如箭离弦般 向亚欧大陆飞速撞去 只有南极陆块孤零零地留在原地 (1.4亿年前至今的板块运动示意图,原视频制作 ChristopherScotese,星球研究所加工修订)▼ 万年前 随着南美洲与南极洲最后勾连的手指 被板块运动的洪荒之力无情切断 一个以南极点为中心 四面环海、特立独行的大陆 南极大陆 诞生了 (下图中:南美大陆与南极大陆各自向对方伸出了一条细长的陆地,仿佛是刚刚分离的手指,两个手指之间即是德雷克海峡;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地图不同的是,它采用皮尔斯梅花投影法制作,可以更好地展现南极与其他大陆的关系;白色曲线分别为经线、纬线;制图 DanielR.Strebe)▼ 它面积高达万平方千米 比中国或美国的国土面积还要高出50% (南极大陆与美国本土对比图,图片源自 NASA)▼ 南极大陆四周没有其他陆地、山岳的阻隔 “风”率先降临 它自西向东环绕南极一周 无遮无拦的海面上风力时常高达7级以上 人称咆哮西风带(FuriousFifties/ScreamingSixties) (西风带的形成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等因素有关,南极与其他大陆的分离极大加强了风势;下图为年12月-年3月环绕南极的西风带示意图,数据源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原视频制作 MattOwens,星球研究所加工修订)▼ 强风吹动海面,形成海浪 大小海浪又汇聚为更强大的洋流 洋流环绕南极,同样无遮无拦 流速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来越大 最终形成了一个宽-0千米 深达2-4千米的超级洋流 南极绕极流(AntarcticCircumpolarCurrent) 这便是“流”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洋流系统 流量超过全球所有河流总径流量的 倍 (南极绕极流不同位置的流量有差异,此处以德雷克海峡为准计算;南极绕极流的形成原因还包括地球自转;下图为6年7-12月的南极绕极流,原视频制作 NASA)▼ 咆哮西风带、南极绕极流 共同构成了南极大陆的外围屏障 风雷滚滚、海浪汹汹 至今仍是许多南极航海家、旅行者的“噩梦” (正在通过德雷克海峡的船只与巨浪,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航道之一,摄影师 RobertHarding)▼ 更重要的是 “风”与“流”两大屏障将整个南极包裹在内 来自北方的暖流难以进入 内部的寒流亦难外散 内外热量交换受阻 南极大陆几乎被“封印”其中 气候开始加速变冷 大量降雪纷纷飘落、终年累积 高山上率先发育出巨大的冰川 将山峰切割得尖削凌厉 (北极要比南极温暖得多,墨西哥湾暖流可以直抵北冰洋,北纬78度全球最靠北的城市斯瓦尔巴冬季温度比南极同纬度高出20度;下图为埃尔斯沃思山脉群山,其中文森峰海拔米,是南极洲最高峰;摄影师 KyleThompson)▼ 就连那些燥动不安的火山 也被冰雪包围 (从太空拍摄的南极火山群,下方火山口最突出者为西德利火山,海拔米,是南极洲海拔最高的火山;照片上看似狭小的火山口,实际宽度超过5千米;图片源自 NASA)▼ 当大雪堆积超过千万年 即距今 万年前 南极98%的陆地 都被巨大的冰盖所笼罩 (超大面积的冰川像盖子一样覆盖陆地,是为冰盖;下图为NASA根据卫星图像合成的南极冰盖图,冰盖反射阳光,呈现出一种激动人心的珍珠光泽,大陆伸出的一角为南极半岛,大陆中部巨大山脉为横贯南极山脉) ▼ 冰盖平均厚度高达米 最厚之处可以达到米 相当于将3个泰山高度的冰雪叠加 巨大的重量压迫陆地下陷 甚至严重低于海平面 (冰盖厚度数据为现今的数据;下图为去除冰川后的南极陆地示意图,约50%的陆地将被海水淹没;图片源自 NASA)▼ 另一方面 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 如同一顶中间高、四周低的帽子 帽顶的空气因受冷而密度增大 沿着帽子的斜面急剧下滑 “风”再次形成 它名为下降风(Katabaticwind) 是地球上威力最大的风暴之一 其肆虐迅猛,所到之处物毁土崩 它呼啸着抵达海岸,横扫大洋 (目前地球上测得的最大风力便在南极,因此它又被称为风极;9年9月16日卫星拍摄的特拉诺瓦湾TerraNovabay,下降风在海面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图片源自 NASA)▼ 下降风极为寒冷 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 海洋也跌入酷寒之中 从太空俯瞰 地球开始上演一场壮观的“新装发布会” 白色的海冰正向四面八方扩展 似乎要让蓝色星球换新颜 (年9月21日的南极海冰范围,图片源自 NASA)▼ 海冰厚达2米 陈年的冰层更是能达到5米 它们互相挤压摩擦,嘎嘎作响 即便最强大的破冰船也只能择机而行 (年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曾被海冰围困,最后在风向转变海冰散开后,才得以脱身;下图为澳大利亚的一艘破冰船在南极麦克默多湾行驶的画面) ▼ 冰封的大陆、冻结的海水 南极已经彻底由绿色天地 转变为万物肃杀的冰雪世界 曾经生机勃勃的动植物 包括陆生动物、大多数鱼类都走向了灭绝 (下图为畸齿龙化石,曾于1亿年前生活于南极;图片源自 维基百科)▼ 贫瘠荒芜,一片死寂 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吗? (南极徒步者,摄影师 周哲峰/德迈极地旅行)▼ 当然不是 因为一场“风”与“流”造就的生命大戏即将上演 南极便是生命的秀场 Ⅱ 覆盖南极的巨大冰盖并非静止不动 而是会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形成冰流 (南极冰流示意,原视频制作 NASA)▼ 当冰流到达海岸 会在海岸边矗立起巨大的“冰墙” (帆船与海岸“冰墙”,摄影师 黄国伟/德迈极地旅行)▼ 冰流继续向前,延伸至海面之上 便会形成冰架(IceShelf) 冰架断裂,在海面上四处漂浮 是为冰山(Iceberg) (冰架冰山形成示意图,以南极罗斯海为例;注意冰山与海冰不同,冰山由陆地上的冰川形成,而海冰由海水直接冻结形成;制图 SVMedaris,星球研究所标注)▼ 南极大陆边缘74%的海域 都被连绵不绝的冰架覆盖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 柳叶刀)▼ 当这种冰架的前缘断裂 所形成的冰山往往呈现桌状 (年在WeddellSea拍摄的桌状冰山,宽度超过米,图片源自 德迈极地旅行)▼ 可以高达数百米 (注意冰面上的企鹅,摄影师 ChrisJWilson)▼ 在海浪、狂风的不断侵蚀下 变得形态万千 (第1张图,摄影师 郭际;第2张图,摄影师周三哥)▼ 有时冰层中还会混入大量的沉积物、岩石 冰山因而呈现出巧克力蛋糕般的外观 (拍摄于ElephantIsland,冰上为企鹅) ▼ 然而无论冰山多么巨大 在大洋的汹涌波涛之下 都难逃分崩离析的命运 (拍摄于拉美尔水道,冰上黑点为企鹅,摄影师 ClementVial/德迈极地旅行)▼ 大量的冰架、冰山不断融化 为大洋带来富含氧气的冷水 再加上剧烈的洋流 将海洋深层的营养物质搅动到海面 冰架、冰山周围 形成了氧气与营养物质都极大丰富的上升流 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正式开始 1 首先登场的是 以硅藻为代表的浮游植物 它们个体极小,只能用微米衡量 (北极海域的营养物质不如南极丰富,赤道海域则是氧含量低于南极;冰山融水带来的铁元素也是生命繁衍的关键,具体可参见“铁限制假说”;下图为硅藻的一种,图片源自 NASA)▼ 就是这样小小的生命 凭借着异常丰富的种群 将海水、浮冰“染”成绿色或棕色 (拍摄于PleneauBay,海水因充满藻类而呈现绿色,摄影师 DavidDoubilet)▼ 2 紧接着 南极磷虾登场 它们以藻类为食 体长只有5厘米左右 却是这颗星球上数量最大、繁衍最成功的动物 保守估计总量超过5亿吨 (图片源自 维基百科)▼ 它们喜欢集群活动 每立方水体可以聚集几千到数万条 在洋流和浮冰的驱动下 流云般地来去无踪 (图片源自 MarineBiology)▼ 3 如此巨大的磷虾种群 可以支撑的生物链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 鱼类便是其中之一 (一种小型南极冰鱼,呈现透明状,图片源自 Uwekils)▼ 与其他大洋的鱼类相比 南极鱼进化出了极强的“抗冻”能力 最具代表性的南极鳕鱼 它的循环系统中含有一种糖蛋白 可以有效防止血液冻结 类似于人类在汽车中使用的防冻剂 (图片源自 OceanwideExpeditions)▼ 4 鸟类也在南洲大陆边缘 以及周边岛屿上繁衍起来 数量多达2亿只 它们以南极磷虾、鱼类、乌贼等为食 (下图为黑眉信天翁,利用最小的气流就可以在南大洋上空滑翔;图片源自 澳大利亚南极事务部)▼ 身形优雅的漂泊信天翁尤其惹人瞩目 它的翼展可以长达3.7米 是现存翼展最长的鸟类 (漂泊信天翁,图片源自 澳大利亚南极事务部)▼ 不过 真正大红大紫的鸟类并非信天翁 而是早已失去飞翔能力的企鹅 数千万年前 企鹅的祖先放弃了天空 它们专注于游泳 以便在大洋中获得更多的磷虾、鱼类等食物 (万年前的巨企鹅与人类、现在的帝企鹅对比,图片源自 NewScientist)▼ 如今,企鹅家族已多达19种 其中居住在南极、亚南极区域的共有8种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企鹅家族图谱,目前种数仍有争议;制图 BarbaraHarmon,星球研究所标注)▼ 从绅士般的王企鹅 (拍摄于FortunaBay,摄影师 黄国伟/德迈极地旅行)▼ 到“浑身是戏”的帽带企鹅 (拍摄于HalfMoonIsland,摄影师 梁沛文/德迈极地旅行)▼ 再到高大、坚毅的帝企鹅 (拍摄于GouldBay;帝企鹅比王企鹅更高大,王企鹅颈部的黄色比帝企鹅更明显,这是简单分辨二者的关键;摄影师 GuntherRiehle)▼ 南极为它们提供了最适宜的舞台 它们或是独自顶风冒雪 (巴布亚企鹅,摄影师 阿刘)▼ 或是双栖双宿、浓情蜜意 (交配中的阿德利企鹅,拍摄于BrownBluff,摄影师 LorraineTurci/德迈极地旅行)▼ 它们哺育后代 (帝企鹅,摄影师 GuntherRiehle)▼ 它们互相依偎 (帝企鹅幼崽在暴雪中挤在一起,摄影师 GuntherRiehle)▼ 在那些宽阔的营巢地 企鹅可以多达数十万只 成为南极大陆上最壮观的景象之一 (南乔治亚岛上的王企鹅,摄影师 黄国伟/德迈极地旅行)▼ 5 大型的海洋哺乳动物也接踵而来 例如有着细小耳朵的海狗 (摄影师 黄国伟/德迈极地旅行)▼ 体型臃肿的象海豹 (拍摄于St.AndrewsBay,摄影师 黄国伟/德迈极地旅行)▼ 还有喜欢凿洞的威德尔海豹 以及豹形海豹、食蟹海豹、罗斯海豹等等 (一只捕获猎物的威德尔海豹正钻出冰洞,摄影师 HelenBaird)▼ 胃口巨大的鲸鱼 也时常在南极海域出没 从喜食磷虾、重达吨的蓝鲸 到常以优美姿势跃出水面的座头鲸 再到顶级掠食者虎鲸 (座头鲸,摄影师 AriFriedlaender)▼ Ⅲ 就这样 “风”与“流”冰封了白色大陆 却又创造出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从单细胞的硅藻到成群的磷虾 从优雅的信天翁到最引人瞩目的企鹅 从种类众多的海豹到上百吨重的巨鲸 万物竞发、生机勃勃 堪称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南极生态系统简化示意图) ▼ 而我们人类 只需要做一名安安静静的看客 (按照规定,人类需要与企鹅保持5米以上距离,此时旅行者已经停下脚步,仿佛一次会晤;摄影师 JenniferWressel)▼ 关于去南极旅行 不应只是浮光掠影、一看而过 我们建议大家选择有地理学家同行的旅行线路 中国长城站的建立者之一、曾16次赴南极考察的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 刘小汉研究员 在年11月11日带队奔赴南极三岛 (南极三岛包括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南极半岛,是南极与亚南极生物景观、冰山景观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下图为此次南极探索活动专属邮轮:庞洛) ▼ 有史以来,抵达南极点的中国人仅约人 也许,你也可以成为其中一员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风光 感谢星球研究所 地理蹊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ihaibao.com/lshbzqxz/1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探秘地球蛮荒之角太平洋亚南极群岛一
- 下一篇文章: 探寻南极之境,送给世界尽头的一封情书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