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www.ykhongye.com/m/

在网上我们能看到好多人的自律打卡,比方说健身、早起、跑步、或者减肥......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好多人说自己自律失败,做不到、坚持不了、三分钟热度、或者说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当然也有些博主会告诉你,自律是一场骗局!

越是各种声音纠缠在耳边的时候,我们就越想搞清楚自律的本质是什么?到底自律能不能够做成?

今天借着一本书《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与大家分享一些观点。

01审视自律的那些事

1-1、自律是什么

自律从字面意义上就是自己给自己规定的纪律,既然是纪律,就一定要遵守。所以它首先是一个行为标准,然后是一个习惯。

就比方我们上学的时候,规定我们八点半入校,那这是我们的行为标准,遵守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在八点半入校,这就是一个习惯。

自律也是一样的,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时候,我们首先给自己制定一个标准,比方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休息,几点学习等。

但如果仅仅把自律解释为时间表的话,那对它的理解就肤浅了。

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目标追求,仅仅制定时间表是很容易失败的,所以,为什么要自律才是重要的。

1-2、自律的目标

你为什么要自律,你想做成什么事,就是你到底想要达成什么?

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第一要考虑是目标定得是不是有问题。

把目标定得过高过远的话,我们对那个未来的东西,没有概念,如果没有达成,那是未来的损失,但那个东西我们并没有拥有过,相当于我们根本没有损失。

正好,如果你此时正面临着,到底是学习还是刷手机,我们大概率会觉得“我刷刷手机也没关系”,对未来没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就会导致自律失败。

究其原因,就是目标没有定好。所谓目标没有定好,是根本是没有挖掘到自己深层次的欲望,你到底想要做什么,这才是要问自己的。

第二,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就是要把目标具象化,并把它与现在的资源相关联,而且把现状跟目标之间制定一些节点。

在每一个节点,如果达成的话,甚至可以给自己一些奖励,而不是非得像苦行僧一样的,用意志力苦苦支撑的自律也很容易失败。

1-3、自律在对抗什么

当自律失败,有的人就归咎于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强,自己是一个不自律的人。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理解,自律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行为习惯,你要养成一种行为习惯,当然会需要一定的时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可以容忍自己有一次两次的犯错,我们本来做的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对抗的是自己的惰性,但这种惰性是人的天性,所以觉得很难。

那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不要寄希望于让自己短时间内达到%的改变,我们可以先从1%开始做,从5%开始做,行动起来!

1-4、行动是自律的第一步

我们会发现,有一种人会给自己找借口,我要等明天开始戒烟,我要买好衣服再开始健身。

说实在,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条件,所以,不要再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

这本书中,给我们介绍了75%法则,当有75%的把握时,便可以开始行动。

02自律是可以锻炼的

每个人对自律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本书也一样,作者根据人类大脑的运行规律提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自律训练法。想要养成自律,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也不需要咬牙逼迫自己。只要方法科学,即可轻松重塑大脑结构,让自律如呼吸般自然。

经过作者的解释,我们对自律这件事有了充分了了解。

比方说这种行为习惯消耗的是我们的什么呢?消耗的是我们的意志力,意志力和注意力,简单点说是大脑的能量,它好像我们的肌肉一样,是会累的,当然也是可以锻炼的。

肌肉通过锻炼能够形成肌肉记忆,那么大脑的意志力和注意力经过锻炼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怎么样锻炼肌肉,我们就怎么样锻炼我们的自律能力?

第一步,行动起来,你在网上会看到很多的健身教练,在带着大家练习,但是围观的人中许多人是在被窝里,拿着手机看着别人跳。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你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行动,哪怕自己只做一个蹲起,那怕只写一行字。

第二步,如果你已经开始,突然发现自己筋疲力尽,这个时候我们用海豹突击队队员的一个训练方法,也就是40%法则。

当你认为已经竭尽全力的时候,告诉自己其实你才使了四成力气,你还可以继续释放更多额外的潜能。

这样可在,不断突破自己设定的所谓的极限。

第三步,给自己一些时间。

经过研究,养成一种行为习惯所需要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大家传说的21天可以成就一个行为习惯。

伦敦大学心理学家有关于习惯形成时间的报告,在这个实验时,最快的养成者只需要18天,最慢的用去了天,在招募的96名参与者中,养成一个行为习惯平均需要66天。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要想一口气就吃成个胖子。

第四步,当自己松懈下来的时候,再问自己:我是否真的想要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我现在在做正确的事,还是在做容易的事?我现在吃的苦,以后会有怎样的甜?我现在是神志清醒的吗?

03从这本书开始自律

本书作者是彼得?霍林斯,心理学硕士,在脑科学和学习法领域深耕十余年,专注研究脑科学与学习法,著有《加速式子弹学习法》《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等多部亚马逊年度畅销书。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是,作者提供了很多心理学的实验,比方说到延时满足的时候,说到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比方到目标趋近效应时,提到了两种加油积分卡的设置。

作者也给出了专业的影响自律的六因素模型。

从个人、社会、环境还有三个方面,每个角度细分为动机和能力,构成六要素。作为一种行为习惯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去对照这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去进行比对和分析,可操作性比较强。

比方说你在减肥,你的朋友说今天要聚餐,对你来说是一个环境上的负面因素,你去不去?

如果你想跑步,你的朋友告诉你,他在门口等你,要你快一点,这就是一个社交的正向因素。

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来讲,自律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哪些可以为自己助力的因素。

比方说,读书的时候就把手机拿的远一点,因为手机就是一个干扰因素,如果你想减肥的时候,你就不要总在甜品店周围溜达,因为那个也是一个干扰因素。

04结语

诱惑一直在,冲动也在所难免。自律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经过学习和锻炼,我们仍然可以把它变成一种习惯,好像是用左手吃饭还是右手吃饭那么自然。

所以,不要把它想的太难,不要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也不要把它想的太简单。

最后,大家什么计划?你打算为这件事情付出改变吗?

加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ihaibao.com/lshbwxtz/10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