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是冯骥才先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至今他出版的游记不下10本。继冯骥才先生写于年的《西欧思想游记》之后,我们的“有声文学”栏目继续连载他的另一部经典游记《倾听俄罗斯》,仍由李静朗诵。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还可重新聆听《西欧思想游记》。

《倾听俄罗斯》

作者:冯骥才朗诵:李 静

从圣彼得堡到杨柳青

(1)

年画狂人阿列克谢耶夫

一进入圣彼得堡,我就有种异样的亲切感。这并不是由于我读过许多俄罗斯作家写的圣彼得堡的故事——我的“心灵”还不止一次在果戈理笔下的涅瓦大街上散步呢!我对它的亲切感,来自上个世纪这里的一些人,他们对我的城市特有的杨柳青年画痴迷如狂。因此,圣彼得堡所珍藏的杨柳青年画,数量之巨,品质之精,天下无双。

在我访俄之前,南开大学的俄语教授阎国栋教授送给我一本他刚刚出版的译作。我接过一看,竟是从沙俄到前苏联时代圣彼得堡著名的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年中国纪行》。这可是国际汉学界的一部名作。阿列克谢耶夫用了毕生精力研究民间文化,包括中国木版年画,还专门来到天津杨柳青收集年画呢。这本书就非常详细地记载他那次杨柳青之行的全过程。我手头上早就有这部书的原版,但不通俄语,入书无门。幸好阎教授的译笔流畅又老到,涉及那些古老事物,都译得十分精准。这便使我如同进入时光隧道,与阿列克谢耶夫一同走进上世纪初中国北方以及古镇杨柳青。尽管近十年来,我年年都要去一两趟杨柳青,进入年的杨柳青还是第一次。

阿列克谢耶夫(-年)

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年画的兴趣,源于一位俄国植物学家科马罗夫,这位科马罗夫于年和年两次到中国东北采集植物。由于他对中国百姓的生活风俗产生浓郁的兴趣,便喜爱上了充满生活意趣的年画。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年画是最丰富地表现民间生活的,而清代末期又是中国木版年画的极盛时代。虽然科马罗夫两次来华并不在过年的时候,但是随便他走进哪一家杂货店都可以买到朴拙而美丽的民间年画。那时东北各地所销售的年画大都来自天津的杨柳青。科马罗夫所收集的三百幅中绝大部分是天津人的手笔。

一年以后,科马罗夫在圣彼得堡俄国地理学会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展览,展出这些来自中国的神奇又诱人的民间艺术品。这次展览应该是世界上第一次中国年画展。

在展览的参观者中,有一位圣彼得大学东方系的学生被迷住了。他就是阿列克谢耶夫。尤其一幅年画画着“一个头形怪异的骑鹿老人,身边还有一只手持铜钱的巨大蟾蜍”,使他莫测高深,却又被强烈地吸引。他决心破译中国年画深邃而神秘的文化内涵。在此后的留学进修中,他从欧洲转入中国。年秋季他到达北京,并且马上开始动手收集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转年,他就随同法国汉学家沙畹到北方各省进行实地考察去了。

杨柳青年画《一人一性,百鸟百音》

这是阿列克谢耶夫年在杨柳青买到的,编号号。此画表达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的愿望。现已为绝品。

沙畹也是一位国际著名的敦煌学者。他此行的目的是为研究司马迁而考察汉代的古迹。阿列克谢耶夫的目标则对准中国民间。除去广泛收集民歌、儿歌、唱本、寺庙掌故之外,主要是年画。第一去处自然就是天津杨柳青。

他们于年5月30日乘火车由北京抵天津。在老龙头车站下车,然后租一条船顺着大运河南下,第一站便是阿列克谢耶夫梦思夜想的古镇杨柳青。他们泊船上岸,开始了奇异的“年画之旅”。

在阿列克谢耶夫笔下,杨柳青真是全世界都少见的文化之乡——画乡!杨柳青满街满镇无比灿烂的年画使这两位汉学家受到很大的震动。他在笔记中写道:“说实在的,我不知道世界上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民一样用如此朴实无华的图画充分地表现自己。这里描绘了他们多彩的生活和神奇的世界,有讲述传说、寓言、神话的,有进行道德教育、针砭时事的,有漫画、桃符、画谜,还有张灯结彩和披红挂绿的年画。”他感觉自己已经被年画的海洋淹没了。

杨柳青镇上一些年画作坊里的画工,对这两位洋人迷惑不解。看模样分明是洋人,中国话却说得极好,谈论年画时又全是行话。他们到底要做什么?阿列克谢耶夫首先是要买年画。看到这样如花似锦的年画,他感到自己的“胃口大开”。他近于疯狂地大量买画,连沙畹也情不自禁买了许多。当时木版年画极其廉价,一张“贡尖”不过三分钱。当然,如今在俄罗斯至少要花几百美元才能买到一幅,而且已经很难找到卖家了。

杨柳青年画《上海图》

现藏俄罗斯东方文化博物馆

阿列克谢耶夫的收获绝不是在经济上的。在那个时代,一方面西方印刷技术尚未进入中国,中国木版式年画正处在它“最后的辉煌”,不仅品种极为浩繁,而且制作之精美到达了顶峰;另一方面年画仍处在应用阶段,中国人自己尚没有把年画视为文化。年画是纯消费性的,用完就扔掉;它一边生产一边消费,谈不上保存。幸亏有阿列克谢耶夫这一些俄罗斯人,他们是从文化角度来对待中国年画的,并且致力于收集与考察。从历史意义上看,他们的行动无异于一种文化抢救。尽管他们并没有这样想,却为我们保护了一笔极为重大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否则这段历史便是一片空白。据统计,单是阿列克谢耶夫收藏的中国年画就有幅,其中有大量的绝版作品,现在全都保存在冬宫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里。这批年画是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收藏无法相比的!

阿列克谢耶夫的贡献不止于收集与珍藏。他在收集的同时,对这些年画的内容与含义,以及使用规范做了大量的记述。由于民间艺术的创作者大多是文盲,民间艺术的特征之一是利用形象名称的谐音而寓意其中。阿列克谢耶夫买画时,每有不明之处,都要向坊间的民间画工请教画中的“含意”。然后他把这些“含意”记在纸条上,贴在年画的右边,以防忘记。比如一幅编号为号的年画上画着一只仙鹤,头上飞舞着三只蜜蜂。仙鹤红顶,象征官品,取意于“品”字;蜂封同音,取意于“封”字。一只仙鹤,谓之“一品”;三只蜜蜂,谓之“联封”,合在一起,便是“一品联封”。如果不是阿列克谢耶夫记了下来,恐怕我们中国人现在都很难猜到了。

这样有价值的记载在阿列克谢耶夫的笔记与日记中比比皆是。

《年中国纪行》封面

阿列克谢耶夫在《年中国纪行》中还记载着他在一家小旅店看到火炉旁贴着一幅性内容的画。他问旅店的伙计为什么要把这种画贴在炉旁?伙计告诉他:天(阳)地(阴)之交,便要下雨,阴阳之交也是男女之交。雨可以灭火,把这幅画贴在炉边,可以避免火灾发生。我想,这应该就是杨柳青年画中的《避火图》了。我过去只知道《避火图》是对新婚子女性教育用的,大多是手卷式。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收藏。我还知道这种画在画店里不能公开展示,卖画者只能把它放在隐蔽处(如门后边或屋里门楣的上方)。现在才知道《避火图》还有单张的,并且可以公开张贴,以避火除灾。

文化学者府宪展先生告诉我,他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库房内看到一件极其特别和珍贵的东西,是当年阿列克谢耶夫请一位孟姓的杨柳青老画工给他用文字写下的每一幅年画的故事,包括画中每个形象的寓意。每画一纸,线装成册,四册一函。我想这套资料中一定有大量的久已失传的极其珍贵的内容。阿列克谢耶夫做得有多么好!

关于中国年画报告的请柬

阿列克谢耶夫年在莫斯科做的学术报告。

阿列克谢耶夫于年回圣彼得堡后,对这批年画进行深入研究,写了许多著作,这些都是最早的关于天津杨柳青年画的论文。其间(年),这位“年画狂人”还跑回圣彼得堡,把收集到的年画挂在国家地理学会大厅里请大家观摩。应该说最早的中国年画展览都是在俄罗斯进行的。近些年我们文坛艺坛总闹着“走向世界”,却不知老祖宗们所画的画儿早就堂而皇之地挂在海外了。

由于这些背景原因,去看这批珍藏于一百年前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就成了我圣彼得堡之行的一个渴望。

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着一幅“奇画”

从左侧看,画中的建筑只占画面的三分之一;从右侧看,建筑却占了画面的一半以上。这幅画题目为《法国大使在威尼斯就职》,作者是意大利画家卡纳列(年)。

圣彼得堡夏宫的风光

夏宫原名彼得宫,是彼得大帝的夏日行宫,竣工于年8月15日,以宫中多彩多姿、意趣横生的喷泉著称于世。

涅瓦河上的古帆船

-END-

《倾听俄罗斯》

作者:冯骥才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1

页数:

ISBN:9

点击“阅读原文”,聆听更多有声文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ihaibao.com/lshbqxhj/9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