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南极手记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www.bdfyy999.com/ 作者 余建斌 慈溪中学级校友 人民日报记者,第25次中国南极考察队队员,年11月至年4月随队参与南极科考报道。 时光如电,恍惚得让人来不及回忆,因为一切似乎都还在眼前。不觉间,距离对南极大陆那次半年的探访、三个月的“居民”生活,居然已足足十年。在雪龙船上过了30岁的生日,到如今四十在望,心态却仍是充满着几分不够成熟的学生气。 去南极并不稀奇,每年有几千中国人进入南极圈旅游,有上百人踏足南极大陆参加科学考察。尤其是对从事南北极科学研究的比如我几个曾经的队友而言,去南极是家常便饭,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故事,个人辛酸喜乐,也很难为外人道了。 对我自己来说,这的确是一次终生难以忘怀的个人体验,仅限于自己。我不是一个勤快的人,我记得极昼里的半夜和同屋的新华社哥们一起去集装箱搭成的食堂煮方便面、喝点小酒,记得自己一个人去野外迷路在皑皑冰雪中被俄罗斯进步站的哥们顺路接回,记得没有绿色蔬菜天天变着法子吃冷冻肉,烧烤是最好吃的一种,也记得坐着雪地车前往南极内陆因为不能停车只好迎着追来的风雪随意“放水”,却很难记起自己是否在三个月的中山站生活中奋力敲打键盘留下一些有意思的文字。 当时在报纸开设了“我随雪龙闯南极”的专栏,写了不少,但都是新闻体和新闻照片,倒是在环球时报和人民网,写了一些带点感情的见闻和手记。翻到两篇当时的文章,供大家一笑。 壹在世界寒极体验生活“出门基本靠走,吃饭基本是肉,通讯基本靠吼。”老南极人曾这样描绘极地生活。借着此次“雪龙”号科考的机会,我得以远赴这个与世隔绝的冰雪大陆,在3个多月的日子里,对南极的吃、住、行有了一番切身感受。 罚他吃肉! 南极向来被人们称为“世界寒极”。那里拥有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但这和能喝能用的水还真不是一回事。以南极中山站为例,夏天主要喝湖水,但这种水没经过严格处理,据说含有太多矿物质,因此不敢多喝。到了冬天,小湖冻住,只好去凿冰山,把冰块运回来化开喝。喝过冰山水的人都说,“这几万年前的纯净水确实很纯。” “红烧排骨、炸鸡块、牛肉、大白菜”,这是典型的南极考察站菜谱。当然,大白菜并不能保证顿顿有,而且每次一上来就被抢光。在南极吃得好不好,全看补给是不是及时。像中山站一年靠“雪龙”船补给一次,以冷冻、罐头食品为主,吃饱没问题。抢手的是新鲜蔬菜和水果。3个月以来,记者只吃到过一个橙子和几个苹果。 年夜饭自助餐 为了补充维生素,许多人自带了蜂蜜,放在枕头旁,想起来就吃一口。过节时大家会把压箱底的东西拿出来,吃顿涮羊肉。等肉实在吃厌了,再搞一次烧烤,总之换着花样继续吃肉。“罚他吃肉!”成了南极人开玩笑时的常用语。 今年昆仑站任务很重,为了让大家吃得好,有力气干活,内陆队专门配了一名手艺不错的厨师,能做萨其马、煎油饼,这下可让大家饱了口福。不过每每想起川味水煮鱼、北京烤鸭或宫爆鸡丁,大家还是会馋得流口水。有人开玩笑说,回国后要点一桌的宫爆鸡丁过瘾! 一根钉子也会让热气跑光 南极严寒、风大,造房子只能在夏天短短的几个月里完成。简单、方便自然就成了迅速安顿下来的办法。南极最早的房子都是集装箱,先提前做好内部装修,再运到南极现场固定。已经用了十多年的中山站主楼,就是由数个集装箱拼接起来的几百平方米的房子。只要有电暖器,屋内一般都能达到十多度。 随着条件的改善,现在最新一代的钢架房子开始在南极流行。造房子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保暖,因为即使是一根钉子也会让屋里的热气跑光。在南极大陆边缘盖房,因为有古老的山岩露出,可以打地基。不过房子底部是架空的,以防热气通过地面流失。到了覆盖着厚达两公里冰盖的南极内陆,房子就只能盖在冰雪上了。 中国这次深入南极内陆多公里建成的昆仑站,当地最低气温可达零下80摄氏度。因此盖房子用的材料,都要经受零下90摄氏度的测试。昆仑站的房子就是用16个尺寸极大的“大脚板”垫在雪面上,再搭好钢架子,里面放上十多个集装箱作房间,外面再拼上有玻璃岩棉的围板。窗户用的则是双层真空钢化玻璃,这样设计当然也是为了保温。 挖1米深雪坑充当厕所 说到在南极野外出行,真是有点“走极端”,要么步行,要么就乘直升机。雪地车也有,但一般限于站区附近几公里。所以很多没坐过直升机的人,到南极都大呼过瘾。 说到在南极内陆洗澡,那绝对是件奢侈事。在冰雪连天的“白色沙漠”里,饮用水都靠雪水化开,更别说洗澡了。每个队员每天一条一次性湿毛巾,擦脸擦脚全靠它。这次负责建昆仑站的人,来回两个多月没洗过一次澡。 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环保做不好,国际上要通报,这个面子丢不起。中山站食堂里放着五六个大桶,易拉罐、玻璃、金属、塑料、食物垃圾等都是分类处理。能烧的就地焚烧,其他都要装集装箱运回国。顺便说一句,在南极内陆上厕所是件让人犯难的事。赶路途中,如果有人拿着一把铁锹躲到雪地车后面去,那他肯定是就地解决内急去了。到了途中的宿营地,会挖1米多深、二三十厘米宽的雪坑充当厕所。这次建昆仑站期间,内陆队用的是一个专门的小木房,里面放了空油桶,做成简易厕所。 从南极打电话算国内长途 在去南极的路上就感觉到通讯的不便了。茫茫大海上,手机当然没法用。“雪龙”号考察船主要靠海事卫星与大陆联系,打电话1分钟要1美元。在船上收邮件要按字节收费。收一张1M大小的照片自己得掏多元。所以在船上收发邮件要设定可信任的邮箱地址,其他全拒收。还要嘱咐对方,千万别发来大照片。在南极中山站有一种3美元一分钟的卫星电话。熬不住思乡之情,在南极越冬的队员多的一年能打一两千美元的电话。 今年越冬队员们第一次感觉到南极和祖国大陆如此之“近”。因为中山站建成了卫星站,实时接入了互联网。这样一来,中山站成为了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附属网,在南极打电话的收费等同于从上海拨出。队员们甚至能和家人网上聊天,“感觉和在国内出差一样”。 贰在南极看风景:地球最南端的冰雪大陆乘坐中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穿越西风带进入南大洋,再到穿越南纬66度33分纬线进入南极圈,最后上岸到达地处南极大陆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的中山站,恰恰经历了南极、南极圈和南极大陆三个关于南极的地理概念。 冰雪大陆 南极大陆的98%被冰雪覆盖,是世界上发现最晚、地球最南端的冰雪大陆。但这种冰雪世界的印象还没抵达陆地前就可以从广袤无垠的海冰区获得。从雪龙船经过的浮冰区再到接岸固定冰区域,严寒使得浩瀚的南大洋被冰雪所覆盖,成为底下洋流涌动的冰雪莽原。 靠近南极普里兹湾时,海冰冰厚从1米至5米不等,上面覆盖的积雪厚的也达到了近一米。走在海冰上,很容易一脚就陷入过膝积雪。有些海冰区乱冰层叠,冰坝、冰脊纵横交错,踩在巨大而又光滑的凸起海冰上要格外小心,很容易滑倒,甚至陷入冰裂隙掉入海中。靠近大陆的接岸固定海冰则是放眼望去一马平川,冰雪厚度足够雪地车拖着雪橇在上面奔驰,但间或有一些潮汐造成的冰裂隙,要小心陷入。 冰山是南极最美的景观之一。零星漂浮到浮冰区外的冰山已经足够吸人眼球。越接近南极大陆,被海冰冻结而静静矗立的冰山越来越多,形态各异,圆锥体的山峰、长方体的平台冰山……在阳光的折射摆出各种千奇百怪的蓝色造型,让人为之目眩神迷。从直升机上俯瞰,一座座巨大的冰山格外壮观。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就有几十米到几百米高不等,绵延数百米的冰山让人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冰山虽然在海上,但它们都是来自南极大陆。南极大陆冰盖向海洋延伸部分形成了冰架,冰架断裂掉入大洋,就形成巨大的冰山。 中山站附近海域的冰山格外美丽,里三层外三层的林立于广阔海冰上,将中山站所在的协和半岛包围,被人们认为是东南极大陆最漂亮的冰山。公里外的澳大利亚戴维斯站人员每年都会来此一游。记者沿海冰走到冰山跟前,触摸这些冰雪塑就的优美身姿,近距离凝视这纯净的蓝色。 冰山为什么经常看到是蓝色的?中山站上的“老南极”解释说,由于冰山的冰经过万年冰雪层层积累而成,冰与冰之间压得十分紧密,气泡很少,因此在太阳的折射下便形成美丽的蓝色。 说南极大陆是冰雪大陆,是因为这个万平方公里的大陆顶着一个巨大的“冰帽子”,就是人们常说的冰盖,它几乎覆盖整个南极大陆,平均厚度米左右,最厚地方达米。从中山站向南走约10公里就能到达南极内陆冰盖边缘,再往里走则是巨大的内陆冰盖。 内陆冰盖与南极大陆沿岸迥然不同,和冰盖边缘相比更加苍茫,完全没有任何山丘土地。从中山站往里内陆冰盖70公里,海拔从10米左右急剧上升到了米。记者乘坐的雪地车持续爬高,攀越一个接一个的冰盖“阶梯”,行进在这壮观的南极大陆冰雪高原。给人的感觉是不断地在蓝色苍穹下的白色大地上行进。天气晴好时,天蓝地白,格外分明,遇到风雪,能见度极差,天地就是白茫茫一片,分不出你我。 夏天和极昼 南极大陆的春秋季倏忽难辨,只有明显的夏冬气候,如中国科学家将南极中山考察站的夏季定为12月到来年2月中旬,远比冬季为短。这里的气候也是典型南极大陆沿海气候。 现在正是夏天,相对南极的冬天来说,气温并不太低。刚刚过去的12月上半月,中山站上的平均气温在零下1、2摄氏度,最冷时候大概是零下7摄氏度左右。而刚刚结束越冬的中山站人员说,在南极隆冬,即使算是沿海地区的中山站上,气温也是常在零下30多摄氏度。 不过,记者坐雪地车进入距中山站70公里的内陆冰盖时,那里的气温就已经接近零下20摄氏度。人在车外干冷的空气中呆几分钟,脸部就变得冰冷并感觉到疼痛。而且南极大陆的紫外线极其强烈,如果没有做好脸部保护,一天在外暴晒下来,摘到墨镜眼睛一圈是白的,其余都被晒黑,严重的还会蜕皮。 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它被称为地球冷极,这是因为曾经在俄罗斯的东方站,测到了世界上最低点自然温度零下89.2摄氏度,这个记录一直没有被打破。不过这个记录有可能被下个月即将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建成的中国首个内陆站昆仑站打破,因为中国科学家在那里测得的平均气温都在零下60摄氏度以下。 随着气温上升,中山站上的厚厚积雪也逐渐融化,特别是四周的小山丘,从开始白色和棕色相间,到最后完全露出了棕色的本来面貌。山石主要为较为坚硬的花岗岩,但由于气温低和雪水冻胀,表面岩石变得很脆,形状也变成片麻状和条状。山上看不到任何树木,这在南极大陆非常典型。 南极天气多变,湛蓝天空可以瞬间风雪,一天之间也可以刮起东南西北不同方向的风。灿烂阳光下雪花飘飞也是常有。今年这会的气候比较反常,刚到中山站前几天,狂风暴雪不断。按理这会儿却应该已开始晴好天气。刚刚过去的11月份,中山站下了23天的雪,去年只有11天。暴风雪起来的速度相当快,转眼间已是漫天飞雪,风力已是超过20米每秒,能把人吹个趔趄。 中山站所在的东南极大陆沿海一带是南极风力最强的地区,平均风速在每秒17—18米,越冬人员在极夜期间也经常遇到3、40米每秒的飓风。刚刚过去的冬天,中山站测到的最低温度是零下47摄氏度,遇到最大的风有40多米每秒,远远超过一般概念里的12级大风,这给考察队员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麻烦。飓风暴雪,能够把人吹失踪,这在日本昭和考察站有过不幸的例子。因此为了安全,在冬天特别是极夜期间,队员外出有严格的规定。 从11月15日开始,中山站就进入了南极极昼期间,这给刚刚到来的人入眠带来了烦恼,因为天一直不黑下来,让人感觉还不到入睡的时间。太阳一直呆在地平线上,即使下去只是打个滚又上来,一天24小时天都是亮着,只是在半夜时分阳光的强度要弱一些,有点像阴天。到来年2月15日后,黑夜才又会回来。 极昼结束后的中山站夜色 极昼和极夜是极圈内独有现象。极夜的经验划分非常容易,每年6月21日是南极最黑的一个极夜,完全被黑暗笼罩,这个日子也是南极最重要的节日仲冬节。从6月21日前后各推一个月,基本上就是极夜的时间。极夜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伸手不见五指,除了中午没几个小时天有点蒙蒙的光亮。 除了适应极昼,还要适应时差。把手表拨慢3个小时,因为中山站所处的时区是东五区,和国内的亲朋好友联系,都得算好时间,吃完晚饭再打电话说不定会打扰家人的入睡。 南极的“居民” 由于环境极端恶劣,南极没有人类居住,现在的居民主要是各国考察站来度夏或者越冬的考察队员,一年或者几月往返。企鹅、海豹、雪海燕、贼鸥等南极的动物是这片大陆天然的主人。 企鹅是当之无愧的南极精灵。在接近中山站附近海冰上,记者看到了多群企鹅,或者在四脚滑行前进,或者是静静休息,站、卧姿势各异,在雪地上格外显眼。 在海冰上活动的企鹅是帝企鹅和阿德利企鹅。帝企鹅体态较高,脖颈羽毛处有着著名的一圈金黄色,站立的姿势非常优雅。阿德利企鹅体态较小,全身黑白分明,尾部有一条小尾巴,憨态可掬,极其可爱。人站在近处,它们并不害怕,还上下打量着你。有一回三只阿德利企鹅朝记者所站海冰一路“溜过”来,大约2、3米距离,它们突然站起,张开翅膀,拢作一团仿佛商量,接着又背靠背四处张望,凝视一阵眼前的“物体”后,又脸部朝下四足着地躺下来向前溜去。 在南极有7种企鹅,主要在大陆沿岸和岛屿栖息。由于目前海冰都还没融化退去,企鹅主要在海冰上捕食、休息。中山站队员告诉说,等海冰化掉,站上附近能看到很多企鹅。 在海冰的长达数公里的冰缝周围,会趴着很多海豹。从直升机上看下去,雪白的冰面上,一条黑色细线上附着着许多小黑点,这都是海豹,冰缝是它们出入海面的通道。 在南极看到最多的是贼鸥,它们身体肥硕,但翅膀展开有身体长度的好几倍,飞起来一点也不费力。经常成群结队的候在雪龙船周围或者是中山站餐厅的铁门外,不过,为了保护南极环境,是绝对禁止喂食鸟类和其他动物。 雪海燕是南极纯粹的土著居民,它们终生生活在南极大陆。直到南极内陆冰盖深处,记者第一次看到了南极的雪海燕。三只全身雪白的雪海燕正在天空中飞翔,茫茫的白色冰盖,蓝色的天穹,衬托着这三只雪海燕格外美丽。 快来投稿吧,让更多的校友认识你! 稿件可发送至:cixizhongxue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ihaibao.com/lshbfzfs/5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手机监听数据泄露helliphe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