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小区域南极地区
典型例题一:(·全国高三课时练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于年11月7日从上海启程,到达南极大陆后于年2月8日建成了中国在南极的第四个科考站“泰山站”(东经76°58′,南纬73°51′),并于当地时间8点正式开站运行。经过天的高压工作,“雪龙”号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总航程3.2万海里。 材料二:我国先后于年、年和年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考察站。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附近的乔治王岛上(62°13′S,58°58′W),中山站位于印度洋沿岸(69°22′24″S,76°22′40″E),昆仑站位于冰穹(A)附近(80°25′S,77°7′E)。 材料三:下图为南极地区略图和地形剖面图 (1)泰山站距昆仑站约_______千米,若一架直升机从长城站按最短距离飞往中山站,说明其沿途的飞行方向。泰山站建成之日我国南极四个考察站昼夜状况如何? (2)根据南极周边海域及南极大陆自然环境的特点,推测“雪龙”号去南极考查在沿途和考查队员在陆上活动会遇到哪些困难? 参考答案: (1)千米(~千米算正确);先向东南后向东北;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昼长夜短,昆仑站出现极昼,昼长由长到短排列为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长城站 (2)沿途海上:“雪龙”号去南极距离遥远,要穿越咆哮西风带和浮冰带,对海上航行造成极大的困难和危险。陆上活动:交通困难,地面积雪深厚,有深不可测的冰裂隙,物资运输极为困难;酷寒,南极大陆为世界最冷的陆地,队员脸部、手、脚和其他暴露皮肤的部位会冻伤;天气恶劣,南极大陆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多大风,暴风雪,形成白化天气(气流把冰盖表面粉粒状积雪卷上半空),能见度差,队员生活工作极不方便;强紫外辐射,极地上空臭氧稀薄,下泄大量的紫外辐射,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典型例题二:(·北京高三月考)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进行了第30次科学考察。科考船从上海出发,经过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两个港口,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读下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6分) (1)写出“雪龙”号从上海到弗里曼特尔所经过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6分) (2)指出图中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分析其共同的形成条件。(11分) 年2月20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年2月8日,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正式竣工。 (3)指出长城站和泰山站在位置上的主要差异。(5分) 南极地区平均海拔超过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陆地绝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米。气候终年酷寒。 (4)分析南极地区气候终年酷寒的主要原因。(6分) 近年来,到南极地区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5)说出南极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8分) 参考答案: (1)东北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2)大牧场放牧业。形成条件:地形平坦广阔,气候适宜,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水平高;国家政策支持等。 (3)主要差异:长城站的纬度位置比泰山站低;长城站建在南极大陆外缘的乔治王岛上,泰山站建在南极大陆的内部;长城站靠近与南极洲距离最近的南美大陆。 (4)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平均海拔超过米,地势高,气温低;被冰雪覆盖的陆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造成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低。 (5)体验和观赏极昼、极光现象;饱览南极奇特的冰原景观;踏足南极点;近距离接触、观看南极野生动物(企鹅、鲸鱼等);参观南极科学考察站,缅怀人类南极探险史。 典型例题三:(·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发,向南极再次出征。11月18日科考船离开澳大利亚霍巴特,开始穿越海况恶劣的“魔鬼西风带”。本次考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距离南极中山站28公里的冰盖上,建设我国首个南极永久机场。南极冰盖的平均厚度超过米。 (1)分析“魔鬼西风带”的成因和冬、夏季风力的差异。 (2)与北极地区相比,分析南极地区极端最低气温更低的原因。 (3)分析南极大陆被称为“白色沙漠”的原因。 (4)推测我国在南极地区修建机场可能遇到的困难。 参考答案: (1)成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指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西北风;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摩擦力小,风力大。季节变化: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度增强;夏季相反。 (2)南极地区为陆地而北极地区为海洋,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南极地区海拔更高,气温更低;南极地区终年冰雪覆盖,反射率强,吸收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南极处于冬季时,地球位于远日点,极夜时间比北极长,降温时间更长;南极地区周围是势力强劲的西风漂流(寒流),不利于低纬度的热量向高纬度输送。(前三点为必答,后两点任答其一即可) (3)南极大陆受极地高压和极地东风带控制,降水稀少且多为降雪;气温低,地表终年被冰雪覆盖,呈白色;自然条件恶劣,地表缺少植被,形成荒漠。 (4)积雪厚,冰盖不稳定;风力大,气温低(气象条件复杂);适宜建设的时间短;物资不易运输;冰面摩擦力小;容易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典型例题四:(·宁夏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斯托克湖,又称东方湖,它坐落在77°S,°E,距南极海岸线公里之处,海拔高度米。沃斯托克湖位于俄罗斯南极东方站冰层表面以下米处。科学研究证实,沃斯托克湖曾是地表淡水湖,后被封存在厚实的冰冠下至少万年。沃斯托克湖长约千米、宽约50千米,平均水温-3℃,是南极大陆多个冰下湖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冰下淡水湖。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运动导致南极大陆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下图为俄罗斯南极东方站位置图和俄南极考察队探索东方湖示意图。 (1)说明东方湖在南极大陆没有冰川之前为淡水湖的原因。 (2)解释东方湖水温低至-3℃仍不结冰的原因。 (3)分析当钻穿米冰层时,东方湖的湖水迅速沿钻井上升了近米的原因。 (4)推测东方湖从地表湖转变为冰下湖的自然演化过程。 参考答案: (1)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属于外流区域。 (2)巨大冰层覆盖,对湖泊起到保温作用;湖水承受巨大压力水压大,冰点低。 (3)湖水属于地下承压水(深层地下水);钻穿冰层后,压力释放水位上升。 (4)南极大陆原来不在南极,受板块运动影响,逐步向南极漂移;气候由温暧湿润逐步转变为寒冷干燥;湖泊从不结冰向季节性结冰,到最后完全封冻演变为地下湖。 典型例题五:(·四川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降风是指空气受重力作用形成的下坡气流。下降风在南极大陆广泛分布,下图中甲区域下降风尤其强劲,其东侧的特拉诺瓦湾常年存在冰间湖(指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少冰的冰间水域)。下图中白色区域为冰盖(大陆冰川)、冰架(陆地冰)。 (1)说明南极洲下降风分布广泛的条件。 (2)分析甲区域下降风强劲的原因。 (3)分析特拉诺瓦湾冬季仍存在冰间湖的原因。 (4)指出南极地区冰间湖对生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纬度高,冰盖面积大、冰层厚(海拔高),(因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低、密度大;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斜坡多;冰面阻力小,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易沿斜坡向下流动而形成下降风。 (2)(甲地)下降风主要来自西侧的冰川地区;西侧地区海拔高(冰层厚)、坡度陡,寒冷气流在重力作用下加速向下流动;冰川表层摩擦力(阻力)小;来自冰川谷地的下降风易在此汇集,(受“狭管效应”影响)下降风得以加强。 (3)(特拉诺瓦湾)受南侧冰舌的阻挡,高纬度海冰难以进入海湾;冬季南极大陆出现极夜现象(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冷却作用增强,气温更低,(形成的)下降风更为强烈;强烈的下降风可将海湾中的海冰不断向东推动,致使冬季海湾大部分地区常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 (4)(为鸟类提供了栖息环境,)海鸟可在冰间湖中寻找食物;鲸、海豹等可以上浮到水面进行呼吸等。 典型例题六:(·河南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难言岛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选址地,建成后,该科考站将以极地冰盖和高纬度海洋研究为主。难言岛位于罗斯海西岸(图)。罗斯海生物种类多达00余种,其中多数物种适应了这里寒冷的环境,罗斯海被称为地球上变化最小的海洋生态系统。难言岛西侧为横贯南极山脉,常年盛行6-7级的偏西风,尤以超强、超于冷风著称,地面碎石遍布。 (1)说明罗斯海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 (2)分析难言岛地面多碎石裸露的原因。 (3)分析难言岛多大风的原因。 (4)评价南极科考站选址难言岛的区位条件。 参考答案: (1)气候寒冷单一,生物演变速度慢;极地气候常年严寒且稳定,生物习性与气候相适应,生存条件稳定;位置偏僻,受人类过度捕捞和船舶运输影响小。 (2)气候干冷,植被发育差;冰川侵蚀,基岩裸露;气温低,受冰川冻融作用,岩石风化严重形成碎石。 (3)靠近南极极地高压,气压梯度较大;气流经过横贯南极山脉的缺口峡谷处,狭管效应增强风力;西风吹向难言岛的过程中地势降低,气流下沉,风速增强;地面多为冰川覆盖,摩擦力小) (4)有利条件:远离已有科考站,填补南极研究的空白地域;西风为离岸风,将海面浮冰吹散,有利于船舶停靠补给;罗斯海为最靠近南极点的海域,有利于展开高纬度海洋研究。 不利条件:地表多碎石,大风日数多,不利于建筑施工。 典型例题七:(·山东高三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极大陆气候寒冷,被冰雪覆盖,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冰盖。南极冰盖向四周缓慢流动,最终流入海洋,形成无数巨大冰山。南极大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蓝冰分布区,蓝冰比钢铁还坚硬,适宜修建飞机场。蓝冰的形成要经历降雪、粒雪化、成冰(乳白色-蓝色)等漫长过程,冰层内部的气泡不断减少,对光线散射作用形成视觉上的蓝色冰层。 年11月2日,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队员搭乘“雪龙”号前往南极,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距离南极中山站(左图)28公里的蓝冰上,建设我国第一个南极永久机场(右图)。这里处于南极冰盖边缘,也是南极下降风盛行的地方。 (1)分析蓝冰的形成过程。 (2)依据材料,说明我国第一个南极永久机场建设与运营需要解决的问题。 (3)说明我国在南极建设永久机场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南极大陆风力作用强,雪花不断碰撞或在其他物理条件下形成粒雪;粒雪相互挤压空隙不断缩小,紧密度增加形成乳白色的冰层;在寒冷的条件下,冰层内部中的空气和气泡不断减少,结构致密,由于光的散射形成蓝冰。 (2)选址应考虑冰层的紧实度(或者选建在质地坚硬的蓝冰上);冰盖运动比较均一且流速较小的区域;需要对冰盖进行改造(增加摩擦或清除积雪);解决气象保障问题(或者克服大风、寒冷等气候条件),以保障对系统导航、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任选两点) (3)南极大陆与其它大陆分离,大陆边缘冰层覆盖,冰山广布,各类交通运输条件差,飞机是较快并有效的运载工具;满足人员、物资的快速转移,减少路途浪费的时间,完善南极活动的后勤保障能力;满足南极战略、科考需求,为南极空域管理提供必要条件(任选两点)。 典型例题八:(·全国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南极大陆素有“白色沙漠”之称,95%以上的面积被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平均海拔为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另外,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余种。目前,我国在南极大陆已建成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选址奠基(图中A点附近)。下图为我国南极科考站位置简图及泰山站外景图。 (1)分析南极大陆被称为“白色沙漠”的原因。 (2)与北极地区相比,分析南极地区极端最低气温更低的原因。 (3)说明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科考活动的不利影响;简析位于南极冰盖之巅的昆仑站适合天文观测的原因。 (4)试分析泰山站外形设计采用圆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南极大陆地处高纬度地区,且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平均海拔高,大风天多,导致气温低,降水少,气候干燥,地表终年被冰雪覆盖,呈白色;南极大陆恶劣的自然条件不适合植被的牛艮,地表缺少植被犹如沙漠 (2)南极地区为陆地而北极地区为海洋,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南极地区海拔更高,气温更低;南极地区终年冰雪覆盖,反射率强,吸收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南极处于冬季时,地球位于远口点,极夜时间比北极长,降温时间更长;南极地区周围是势力强劲的西风漂流(寒流),不利于低纬度的热量向高纬度输送。(前三点为必答,后两点任答其一即可) (3)不利影响:地表被冰雪覆盖,不利于队员行走和科考设备的运输;气温低,易造成队员冻伤;多大风等,使队员生活工作不便;冰雪环境反光对眼睛影响较大,紫外线辐射较强危害队员身体健康;冬半年夜长,大多数地区还出现极夜现象,不适合科考活动进行(任答四点即可)原因: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大气污染小,大气透明度高;海拔高,视野开阔;有较长的极夜期,可连续观测(任答三点即可) (4)圆形外表视野开阔,便于科学观测;碟形结构可减少风阻,减弱强风侵袭;高架设计利于大风通过,吹走建筑附近积雪,避免暴雪堆积甚至掩埋建筑物(任答三点即可) 典型例题九:(·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南极大陆某区域海冰范围变化图,9月南极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大,2月海冰范围为一年中最小。 材料二:在南极有很多奇特的现象,如“近岸冰间湖”和“南极干谷”。冰间湖是极地海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达到结冰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据研究,南极融冰初期或结冰初期会在近岸海域出现无冰覆盖的水域,称为“近岸冰间湖”。南极干谷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海湾以西的维多利亚地,是一片绵延的峡谷。干谷常年没有降雪,存在大量裸露的岩石,每个干谷都有盐湖,盐湖冰层达数米厚,越往湖底,盐度越高,湖底水温较暖,甚至可达25摄氏度。 (1)由图可知,南极地区平均融冰速度与结冰速度比较哪个更快,请说明原因。 (2)分析南极“近岸冰间湖”形成的原因。 (3)南极干谷湖底水温达25摄氏度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从9月到次年2月是冰融化时间,约5个月;结冰时间约7个月,平均融冰速度快于结冰速度。 (2)南极近岸海域,融冰初期或结冰初期,形成部分薄冰;薄冰受南极大陆离岸风的影响不断被吹离海岸。 (3)湖面上的冰层阻止其热量发散;透明的冰层对太阳光有一定的透射率,可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每到夏季,裸露的岩石又使地表能够吸收充足的热量;由于底层盐度较高,密度较大,底层不会上升,湖水表层及冰层下的温度便有所上升;在冬天时表层水有失热现象,底层水则由于上层水层的保护,失热较少,因而可以保持特别高的水温。(任意答对4点) 典型例题十:(·江苏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极大陆周边山前地带是世界陨石主要的富集区,截止到年4月26日,全球有采集记录的陨石块,其中块陨石发现于南极,并且大多保存完好。年,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格罗夫山发现了陨石富集地,迄今收集到的南极运是已经超过了1万块。 材料二图一为月球陨石坑景观图;图二为南极冰川流动方向和陨石采集点示意图。 (1)简述地球上陨石坑数量远比月球上陨石坑数量少的原因 (2)说明陨石在格罗夫山山麓地带的富集过程。 (3)分析南极陨石大多保存完好的原因。 参考答案: (1)陨石经过地球的大气层时摩擦燃烧,到达地面的数量少,撞击威力小;地球上地壳运动、风化、侵蚀等地质作用显著,陨石坑易减小甚至消失。 (2)陨石坠落南极洲冰体中,冰川由南极洲中心向格罗夫山运动,陨石随之运动,到达格罗夫山受山体阻挡在山前停留,并逐渐富集。 (3)陨石受到厚厚冰层保护,易保存;冷干燥环境,流水作用弱;南极洲地处板块内部,地壳稳定,陨石受内力破坏小。 典型例题十一:(·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二开学考试)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进行了第30次科学考察。科考船从上海出发,经过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两个港口,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读下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雪龙”号从上海到弗里曼特尔所经过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 (2)指出图中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分析其共同的形成条件。 (3)南极地区平均海拔超过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陆地绝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米。气候终年酷寒。分析南极地区气候终年酷寒的主要原因。 (4)近年来,到南极地区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说出南极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东北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2)大牧场放牧业。形成条件:地形平坦广阔,气候适宜,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水平高;国家政策支持等。 (3)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平均海拔超过米,地势高,气温低;被冰雪覆盖的陆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造成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低。 (4)体验和观赏极昼、极光现象;饱览南极奇特的冰原景观;踏足南极点;近距离接触、观看南极野生动物(企鹅、鲸鱼等);参观南极科学考察站,缅怀人类南极探险史。 1.《高考地理小专题例(自然地理)》目录 2.《高考地理小专题例(人文地理)》目录 3.《高考地理小专题例(自然地理)》获取方法 4.《高考地理小专题例(人文地理)》获取方法 5.《中国地理小区域例》获取方法 6.《世界地理小区域例》获取方法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扫一扫上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ihaibao.com/lshbfbfw/4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综合E类呼吸系统一
- 下一篇文章: 走进罗斯海会员陈淑梅的勇敢者探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