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李清照(年3月13日—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流传于世有78篇作品,李清照词全集49首,诗歌29首。 宋代婉约词派,语言清丽,崇尚典雅,自辟途径,提出“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文之法作词,让宋词美得更加让人绝望。著有《词论》以来批评: 高雅,不满柳永“词语尘下”; 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 协乐,要分别无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 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 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和赵明诚 赵明诚字德甫,比李清照年长三岁,是山东密州诸城人,出身于官宦之家。 赵明诚自幼聪颖,被誉为神童。他为人谦和沉稳,博览群书,喜爱诗文,尤其酷爱寻访收集金石书画。此时的他,入太学已有数年,是太学生中的佼佼者。 一日,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虽然见过却只是匆忙地掠过,如惊鸿般,未曾看清彼此。 那日之后,李清照变得沉默了许多,却又在沉默中止不住窃喜。赵明诚又何尝不是如此。自从遇见李清照,他的整个世界仿佛突然间百花鲜艳。 有一次,赵明诚父母说起了他的婚事,赵明诚只是静静地说,他年纪尚轻,婚事可以暂且放放,其实,他很清楚,早已有个女子住进心里,便很难容下世间其他女子。 那是个无眠之夜,辗转反侧间,人变得憔悴了,终于明白,这想见不能见的感觉,叫作思念。 赵明诚思虑了很久,心中终于有了主意。次日,他对父母说,昨夜梦见一位白发老者送他一本深奥难懂的书,醒来只记得三句: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挺之看了看,并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词女之夫。 这就是赵明诚的愿望。李清照其人其词都让赵明诚爱慕至极。费了这么大工夫,杜撰这么个梦,不过就是为了告诉父母,他已经心有所属。 大家都心知肚明,天下万千女子,善于填词落笔生花的,却只有李清照。 尽管如此,赵挺之并未给赵明诚答复。 那是个看似平静却纷乱不息的年代,江山内外,朝廷上下,到处都是争斗留下的血迹斑斑。人们苦心孤诣,经营着,算计着。其中就有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 他是所谓的新党,是王安石变法集团里边的人,所以跟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苏轼对他非常反感。 所以尽管已知儿子赵明诚对李清照情有独钟,赵挺之还是要进行仔细的考量。他希望儿子能有不错的姻缘,但绝不愿意这姻缘有损自己的仕途。 经过反复思忖,赵挺之终于认为,这门婚事并非不可行: 首先,细想多年来李格非行事,虽为苏轼学生,但并非苏轼死党; 其次,他与李格非虽然政见不同,关系还算和睦,并未有过冲突; 第三,朝廷之事如风中转烛,无法预测,与李家联姻,彼此或许还能有个照应。 几天后,一位朝廷官员来到李格非家,将赵家联姻的意愿告诉了李家。自然的,李格非也要仔细思量。 不过,李格非思量的,倒不是自己的仕途,而是女儿的幸福。 李清照才貌俱佳,来李家提亲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李格非都没有答应,他必须为女儿找个完美的归宿,不想让她受半点委屈。 赵明诚的学识和人品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李格非清楚,他与赵挺之并非同路之人,他们之间,有着永远填不平的鸿沟。 他更清楚,政治斗争太过残酷,他不愿意看到李清照,被无端拖入漩涡。 于是来到李清照房间,问女儿对赵明诚的印象。刹那间,李清照俏脸绯红,答案尽在眉间。 没过多久,提亲的帖子就送到了赵家,赵家也回了帖子,这门亲事就算确定了。 李清照与赵明诚,相互倾慕对方的才华,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础,可谓是志同道合,两情相悦。 但生于官宦之家,尤其是宋朝的官宦之家,纵然情投意合,想要结合为伉俪,还需要合适的契机。 这对才子佳人应该感到庆幸。在他们相遇相识之时,宋徽宗即位,为了平息朝廷纷争,宋徽宗不偏不倚,新党和旧党的人都善加利用,在这段时间,新旧两党的矛盾有所缓和。 18岁时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 相识其间李清照写下了《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世人对这首词颇有争议。喜欢的,说是灵动清新,不喜欢的,说是旖旎荒淫。 越是身处乱世,生命的底色就会显露无疑。 建炎三年()三月,王亦在江州城内起兵作乱。所幸,江东转运副使李谟事先得知了消息,赶紧来见赵明诚商量对策。 巧合的是,不久前,赵明诚拿到了调任湖州太守的调令。于是,赵明诚以不便出面为名,让李谟全权处理。 李谟果断采取措施,叛军未能得逞。 令人惊讶的是,天亮以后,李谟来向赵明诚汇报军情,却发现,堂堂的太守大人,竟然与另外两个官员缒城而逃了。 叛乱发生的时候,赵明诚弃百姓和妻子不顾,和另外两个官员,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赵明诚在那个夜晚,懦弱无处掩藏。 李清照很失望,她发现这个男子骨子里是懦弱的,与许多畏缩的男子无异。 数月,李清照与赵明诚路过西楚霸王项羽庙,李清照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尽管对赵明诚很失望,作为妻子,为了丈夫的颜面,李清照不能当面斥责,只能将伤心寄予文字。 因为缒城宵遁这件事,赵明诚被罢免了江州太守之职,调任湖州之事也就无从说起。 想起当日之事,赵明诚也很羞愧,数日郁郁寡欢。倒是李清照比他豁达。 她深知赵明诚只是个书生,做起官来力不从心,缒城而逃只因性情文弱。 事已至此,不屑也好,嘲讽也罢,都无用处。最终李清照选择了原谅。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公元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 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但是这个可怜而且可恨的高宗赵构并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她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绍兴二年(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刚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结婚之后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张汝舟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清照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无奈之中,李清照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苦海。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临江仙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ihaibao.com/lshbfbfw/4151.html
- 上一篇文章: 罗威纳犬知识问答
- 下一篇文章: 八皖百城咏middot泾县篇江淮吟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