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潜标遇上冰山
当潜标遇上冰山 作者:史久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 潜标是一种常用的海洋观测装置:用缆绳将各种观测仪器连接起来,上端配上浮球,下端连接释放器和重物,投放到海里,就构成了一套潜标。潜标下端由重物固定在海底,缆绳在浮球的浮力作用下保持竖直状态,上面的仪器在海洋的不同深度进行观测或取样。潜标放置一年后,科学家可以从海面发送信号,将释放器打开,仪器在浮球的牵引下升到海面。科研人员回收仪器后可以读取数据或采集样品,得到一年的完整记录。可是,如此便捷的观测方式在南极却遇到了挑战,主要原因在于漂移的冰山可能会撞到潜标,将潜标拖走或拽断。中国南极考察队从年开始在中山站所在的普里兹湾进行潜标观测。为了防备冰山带来的损坏,我们将潜标最上端的浮球设计在米深度。第一年布放的一套潜标得以成功回收,但第二年布放的四套潜标中却有两套再也没有找到,很可能是被冰山撞坏或拖走了。 潜标的浮球摄影:张建松 当然,我们可以将潜标藏得更深一些,但是这样一来就无法对上层海洋进行监测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破断器,拉力超过公斤时就会被拉断。潜标最上面的浮球在米深度,破断器在米深度,两者之间的缆绳上放置了观测仪器。当这部分被冰山拉住时,破断器将断开缆绳,使下面的潜标部分得以保全。年2月,我们将这套潜标布放到了普里兹湾的东部。一年之后,我们只回收到这套潜标的下半部分。读取数据后,我们发现温盐深仪(CTD)的压强数据在年4月10日和15日分别有一段时间的高频不规则抖动,沉积物捕获器倾角记录显示这两天的倾角分别为7.1°和7.9°,而在其他时间的倾角不超过1°。由此我们推测潜标在这两天受到了冰山的拖挂。4月10日,潜标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脱离了冰山;而在4月15日,经过接近1天的较强牵引,破断器被拉断,潜标的上半部分被冰山拖走,而下半部分得以保留。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说明破断装置发挥了预先设计的功能,起到了保护潜标主体的作用。 布放潜标工作场景摄影:张建松 从南极回国后,我们从美国杨百翰大学的网站上下载了冰山轨迹数据。发现在年4月,确实有一座大冰山从我们的潜标位置经过。这座编号为C28B的冰山曾经于年10月向南转入普里兹湾,在湾口的一处名为“四女士”的浅滩上几经搁浅。我们在年2月布放潜标时,它已经越过浅滩,然后,曲曲折折地漂向我们的潜标。 C28B这个冰山编号,对于我们而言,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果然,逆着冰山的漂移轨迹,我们一路向东找,最终找到了它的老家——远在0多公里之外的默茨冰川舌。原来,C28B冰山就是默茨冰川舌于年2月被撞断后形成的两块大冰山中的一块。 这个发现让我们不禁感慨,默茨冰川舌与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真是有缘分!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把这个故事梳理一下:年岁末,执行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正航行在中山站至长城站航线的澳大利亚以南航段,途中为了营救俄罗斯客轮,改道驶向南极的迪维尔海,不料自己却被海冰所困。“雪龙”号被困的海域在年之前的夏季是没有海冰的,正是阻挡冰流的默茨冰川舌断裂才造成了这里海冰增多。“雪龙”号解困后,于年2月返回中山站所在的普里兹湾布放潜标。从默茨冰川舌断裂下来的C28B冰山基本上沿着陆坡向西漂移,在向普里兹湾的路途中走了一半的时候搁浅了,年初才重新启动,10月到达普里兹湾口,之后鬼使神差地转向南,走走停停地用半年时间跨过浅滩,进入湾内。我们布放潜标的时候,C28B冰山已经漂到潜标位置的东偏北方向约公里的地方。布放潜标之后,C28B冰山迂回曲折地向西移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移到了潜标上方,将其“斩首”。看着冰山的漂移轨迹,我们真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座冰山好像是专门漂洋过海来撞潜标的。虽然C28B冰山长度超过30公里,但是在茫茫大海上,能撞上潜标的概率也是很小的! 幸亏有了卫星遥感冰山轨迹数据,我们即使没有亲临现场,也能够追踪到伤害潜标的“凶手”。世界上最著名的冰山“凶手”,应该是撞沉泰坦尼克号的那座冰山。那场导致人丧生的惨剧发生后,对冰山的监测受到重视并逐步加强,从最初的船舶报告,到20世纪中期的飞机巡视,进一步发展到现在的卫星遥感和数值预报。从年起,美国国家冰中心开始发布南极冰山信息,对长度超过10海里的大冰山进行编号和追踪。每一座冰山有一个固定的编号,编号的第一个字母表示最初发现冰山的经度区间,A为0°~90°W,B为90°W~°,以此类推;后面的两位数字表示在此区间中发现的冰山序号。如果该冰山后来发生进一步的分裂,就在编号的最后加上一个从A开始的字母。因此,C28B就是在°~90°E发现的第28座大冰山分裂出来的第二座大冰山。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年开始,美国国家冰中心所发布的冰山的最小尺度降到了20平方海里。这样,在年1月发布的信息中又增加了17座冰山。从已有的南极大冰山漂移轨迹来看,大多数冰山集中在近岸海域。除了威德尔海之外,冰山从南极大陆周边的冰架上脱落入海后,绝大多数沿着陆坡向西漂移。由于冰山的大部分沉在水下,冰山的漂移主要受海流的影响,这些大冰山是随着南极沿岸流或陆坡流向西移动的,有时会在较浅的陆架上搁浅很长时间。大冰山离开南极近海进入低纬度大洋仅限于罗斯海、普里兹湾和威德尔海的外海,在这三个凹进的海湾中形成了大型的亚极地流涡,经度线方向的流动成为大冰山向北移动的驱动力。威德尔海的大冰山北移最为显著,这也有南极半岛的阻挡作用。 客轮在南极海域遇险下沉 实际上,在南极海域经常见到的是数量难以统计的小冰山。但是这些小冰山同样对船舶构成极大威胁。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冰山不过米长,高出水面十几米。由于冰山露出水面的高度通常只有水下深度的五分之一,所以估算下来这座小冰山的质量高达万吨,真是一个庞然大物。 冰山露出水面的高度通常只有水下的深度的五分之一 冰山来自于陆地冰川,大多是从延伸入海的冰架或沿岸的冰墙上崩塌下来的。近几十年以来,随着气候变暖,冰架的稳定性减弱,崩塌加剧,冰山的数量有所增加。2年1月30日开始,在短短的5周内,南极拉森B冰架近四分之一的部分(约平方公里)发生破碎,彻底离开了曾经与之相连的陆地,在南极半岛东侧的威德尔海中形成了数千座冰山。对于这些小型冰山,虽然可以利用高度计数据进行统计,也可以在高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或可见光图像上加以识别,但是由于其数量巨大,还难以进行全面的追踪。现在即便有了更高分辨率的卫星监测,船舶也配备了更加先进的雷达测冰扫描设备,轮船撞上冰山的事故还是时有发生。7年11月23日,“探索者”号邮轮在南极半岛以北的南设得兰群岛海域与冰山相撞,船体破裂进水,严重倾斜,最终完全沉没。所幸救援及时,船上多名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因此,冰山仍然是航行在南极海域的船只所要防范的最大威胁。“雪龙”号进入南大洋航行时,驾驶台都会安排专人负责监视冰山,通过雷达影像和目视识别冰山,提前调整航向,规避冰山。在夜间还会降低船速,开启船头的探照灯,对海面进行往复式的搜寻。 发生大规模崩塌的拉森B冰架 冰山撞航船又或航船撞冰山,说起来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冰山给航行在海上的人们更多带来的是震撼心灵的壮美。刚从冰架上崩裂下来的冰山,顶部是平的,看起来方方正正,漂在海上犹如千万吨级的巨轮。上述能用卫星追踪的大冰山都属于这一类。而更多的冰山顶部有着不规则的形状,看起来更像是峰峦起伏的山峰。特别是有着单独尖顶的冰山,就更像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了。这种单峰的冰山可能已经在海里翻转过,现在看到的山顶其实是以前的冰山底部。海水造成冰山水下部分快速融化,使冰山重心不稳,容易发生颠倒,也造就了各种形状的冰山。在中山站的熊猫码头附近搁浅了很多尖顶冰山,小艇往返“雪龙”号和中山站之间运输货物,需要穿过这一片冰山丛林。天气晴好的时候,雪白冰山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真是琼楼玉宇,美不胜收。纯净的蓝白世界,倒映在镜子一般的海面上,如梦似幻。小艇激起层层涟漪,使水中美丽的画面荡然无存。这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冰山是这里的“主人”,我们才是漂洋过海而来的闯入者。 文章来源:《人与生物圈》,年1-2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ihaibao.com/lshbfbfw/2072.html
- 上一篇文章: 开团全球RGB艺术科普阅读热潮再次来袭
- 下一篇文章: 游轮轻奢春节团北京上海海恩典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