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南极就已创纪录未来几个月要干哪些事听
11月8日,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船,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踏上南极征途。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首席科学家杨惠根在起航后接受了记者采访,详细解读此次南极科考任务。 此次出征恰逢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有何重要意义? 杨惠根:第34次南极考察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开展的首次极地考察,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实施的一次重要考察。“雪龙探极”重大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我国在南极治理舞台上担负的角色和责任将进一步提升,对我们极地考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结合考察实际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努力践行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既是本次考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更是决胜本次考察的重要政治保障。 此次考察队组织架构如何? 杨惠根:本次南极考察队由来自全国的名考察队员组成,创中国首次南极科考后人数之最。 本次南极考察队下设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综合队、大洋队、保护区选址队、罗斯海新站建设队、固定翼飞机作业队、直升机作业队等8个站队。“雪龙”船以及第33次南极考察长城站越冬队、中山站越冬队3支队伍从11月8日起划归本次考察队;“向阳红01”船从年1月1日起执行南极调查航次任务,船上80名队员也加入第34次南极考察队序列,这是国家海洋局历史上首次派出两条考察船同步在南大洋实施海洋调查作业。 本次南极考察主要任务是什么? 本次考察队将途经新西兰、罗斯海到达中山站,随后进行普利兹湾、戴维斯海和罗斯海的科考作业。在停靠新西兰进行补给后,前往阿蒙森海作业。计划年4月20日返回上海,总航程约3.7万余公里,分成16个航段,创中国历次南极考察航段复杂程度之最。 本次考察的第一项重大任务是为我国在南极恩克斯堡岛建设新站做前期准备,该站将是我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也是我国第3个常年科考站,对于我国布局西南极考察、支撑开展罗斯冰架调查和南太平洋海洋环境监测调查和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考察队具体将主要开展3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开展勘测调查,开展站区工程地质勘测、1:和1:地形图测绘、附近海域水下地形测绘、拟建码头区域资料勘测收集、安装自动气象站等工作;二是启动临建工作,将科考工作舱、住宿舱、生活舱、发电舱、备品舱等建设用途集装箱、必要的工程机械、工程辅助设施设备部署上岛;三是开展企鹅聚居区域保护区选划工作,开展水质和环境污染物要素监测、鸟类监测、企鹅分布格局和历史变迁调查。 本次考察的第二项重要任务是继续开展南极观(监)测网建设,并实施南极海洋和南极陆地观(监)测业务化工作。 本次考察业务化工作涉及南极海洋环境调查与评估、南极陆地环境调查与评估、地理空间信息业务化调查等3大类、共23项任务。考察队将在阿蒙森海、戴维斯海、普里兹湾和南极半岛临近海域等4个海域围绕南极海洋观(监)测网建设,开展水团与主要环流、冰架与海平面变化、海冰变化、碳循环与海洋酸化、海洋生态系统、海洋微塑料和垃圾、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底精密勘测和矿产资源潜力等业务化调查工作;在南极中山站、长城站、恩科斯堡岛等陆地区域围绕南极陆地环境观(监)测网建设,开展海洋、大气、生态环境观/监测,南极冰盖演变与空间环境观/监测等业务化调查工作。 除两项重要任务外,本次考察还将开展3大类科研考察共19项任务。其中,自然科学类考察11项,包括长城站企鹅的生物传输对东南极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等4项、中山站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及邻区基于暴露年龄的末次冰退模式研究等4项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3项;社会科学调研类4项,包括南极植物保护与管理问题研究、考察站管理规定研拟、南极相关活动立法、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调研等;国际合作类考察3项,包括中泰研究南极环境变化和大气现象、中新罗斯冰架考察、中智贝尔纳多奥伊金斯将军站和耶尔乔站近岸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调查等项目。 在固定翼飞机方面,“雪鹰”将执行国际合作、科考、后勤3方面任务,其中包括首次大规模承担中山站人员进出南极的运输任务,总计约飞行小时。 本次考察队将继续执行伊丽莎白公主地航空调查,目标区域分别是伊丽莎白公主、艾默里冰架和近岸观测区。 本次考察队还将执行南极考察站后勤保障及维护维修项目21项,包括长城站烟感系统完善、机械设备大修、站区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现场勘测、国家南极试验场建设等9项,以及中山站综合楼餐厅设施改造、电气系统安全检查与维护、连廊和蔬菜温室建设、内陆车辆雪橇维修等12项。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往年,今年考察物资总量大,卸货时间极其紧张,任务特别艰巨。 新站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的卸货是重中之重。此次新站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的物资达立方米、重吨,没有现成码头,需要寻找合适地点抢滩登陆。 为此,科考队拟采用KA32直升机吊挂作业和驳船运输相结合的方式。直升机平均每天飞25架次,海面运输由驳船与小艇配合运输,平均每天5航次。这样24小时不间断作业,连续奋战5天,科考队才能按计划完成物资卸运。 此外,在中山站有多吨物资,只有一次卸货机会。由于“雪龙”船到达中山站时间比历年都晚,海冰情况存在不确定因素。按计划,“雪龙”船与中山站间作业距离控制在20公里之内,海冰卸货将根据冰情和天气情况24小时不间断作业。 南极是地球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考察队在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杨惠根:在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中,队员将登岛开展站区工程地质勘测,部署科考工作舱、建设用途集装箱、工程机械设施设备,进行水质和环境污染物要素监测、鸟类监测等;在物资卸运时,需要海陆空立体作业,面宽、点多、线长……南极考察面临的安全风险和挑战十分严峻。 安全是第34次队完成任务的前提和保障,不能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是我们必须守住的底线。对此,本次考察队首次安排了专业从事安全监管的专家担任专职安全员,每个站、队也都配备了兼职安全督导员,就是为了从制度上完善考察队安全管理体制,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 在飞机起降、冰上作业等关键环节,考察队将有计划、有规定、有措施、有预案,力争做到“人不伤、物不损”。希望所有的专、兼职安全员切实履职尽责,防范于未然,保障我们的安全作业。 我们是一支执行国家任务的南极考察队,肩负神圣使命。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安全和高质量地完成本次各项南极考察任务,推动我国第5个考察站建设,开辟南极考察业务化工作新领域,取得丰硕的考察成果,为我国极地考察跨越发展谱写新的篇章,为人类认识、保护和利用南极做出新贡献。 (中国海洋报特派记者郭松峤) (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社) (编辑:郑雅楠 审核:吴颖) 郭松峤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ihaibao.com/lshbfbfw/1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时政每日一练第期
- 下一篇文章: 2月5日9日时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