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鹿鱼鱼荒原拾穗者
SPRING 春历三月不觉夏深矣,水课暂结闲心渐惘然。 适宜阅读,适宜散步,适宜探鸟层层飞。 特以此集合近月随思,聊以自娱。 字数颇多,作如厕伴侣最为妥当。 感 有关我的惊恐症和媚俗 1、 再不让我产生情绪价值的人或事对于我迂腐浅薄的生活都是无意义的。 2、 如果有机会我想在殡仪馆工作,和活人打交道可比和逝者麻烦多了。 如果有契机我想成为道士修士僧人,但我过于浮躁且利己。 如果某天紫薇圣人真的现世我会成为忠实的拥护者,然而如果这个社会真的糟糕到需要以一个英雄式的人物来拯救的话,请大家都跳楼吧。 3、 生活是无止境的平庸苦难之旅。 4、 想到一个好笑的点: 卓别林才是当今所谓淘宝bm女孩+oversize时尚的元祖啊。 5、 有时真不能为图完成任务一样找本简单实则空无一物的书来读,容易生气。 6、 我其实可能并不喜欢自己,也许只是把爱自己的身体、珍视自己的想法当做一种每日必修课吧。渐修与顿悟之间的距离是如此漫长,独上西楼美人天一方。 7、 同家鼠共屋檐,与曱甴以眠枕。 大同大同。 8、 读完了返校前最后一本书,即将脱离隐士生活回归常世了..很不安,即便确有想见的人依旧不安。上一次也是这样的,结果令我非常失望。不过总会过去,这类的情绪同我担心交通事故是一个性质——在没发生之前它依旧是遐想的。 9、 梦为鸟而历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 所谓鱼渊之由。 10、 最近天气都还不错,戴着耳机骑着单车去教学楼。喜鹊展着双翅朝我飞来,明晰可见的一尾湖蓝,在午后阳光下忽闪。各色人群朝我涌来,或美艳的或摄魂的,闪烁的眼眸令我羞于直视。或许我应该在这个时候死去。 11、 觉着我在图书馆里选书的样子,和阿姨在市场挑大白萝卜没啥两样。不过白萝卜好吃,书却是得花苦功夫读就是了。 12、 我应该成为唐璜,而不该被不成气候的哑角所伤。即便他已盘旋在我绝大的思绪中。除了冬夜里的拥抱和外套上的余香,我不再拥有比破碎情思更有价值的物事。就连以上所有皆是强求而来。叫我控制。可是情绪或感情并不属于我自己,我也不属于我自己。永远奔赴在轮回的悲剧路途,假名以朝圣为慰藉。我真是可怜又丑恶。 13、 无趣水课靠喝水和排泄舒缓内心躁抑。 14、 贯彻自己的意志生活不是件易事,但绝对是件乐事。 15、 遇人不淑、爱人不得、抑不得志,外物生活本就是一连串无法把握的苦难。可哀可叹,情志变化总受外界影响。须得上下而求索,从自己的视界中曳行于求圣之路。 16、 “一切属性都来源于否定性的限定——由一连串的不是构成了它的是。”当放弃一切之一切,就能乞求得那无用之用之一吗。我愿意以死亡揭露真实。 17、 攀岩课让我直观领会到人一直活在对某种不定式的怀疑和恐惧当中,愈是自诩理性的人愈是不相信:简单的滑索装置和另一个完全独立的他者能够约同自己另一只在悬崖边的手,替你握住存活之石。靠着文本的阅读和经验的积累,我确乎是不害怕定义下的死亡——人体各项生命体征消失、熵增归于热寂——甚至渴求奔赴不朽的自由。实则不然,我在害怕极限之境中人的单体閴然之感全面暴露..我在害怕。 18、 即便我真的非常推崇人人生而平等,但在深究生活中与人产生误解的过程中,让我怀疑他人是否具有思考的能力——或许只是如同设定好的程序遇某一特定情景弹出对话框一样。但这个想法毋庸置疑是自大且危险的,妄图成为哲学王的悲剧已经够多了。我是普通人。 19、 似乎对于我来说坚持某样事物比放弃某些事物要来得轻巧些,或许因坚持本就是一项机械的反复演练的习惯强化,而放弃则可能是需要心灵某种质变的激化结果。然而维系或改变在不定生活之流里无何根本性的划分。 20、 希望某天能够进行这样一场对话: -我能感受到你正在承受些什么,也知道你为不陷于此竭尽做出的努力。我们能一起走吗。 -好。 21、 看了烂片情绪实在不好,回校后打算绕校园骑个半小时单车,结果骑两圈就腻味了。 夏天好热。 22、 突然记起来上小学时一次冬夜,约莫晚六七点,吃完晚饭我妈对我说可以睡觉了。 可以睡觉了,今日已没什么可期待的了,时间太长了。 我一直记到今天。 我妈这晚一直没等到我爸回家。 23、 记一次梦: 我捧着大箱的书爬楼梯回家,抬头看向楼梯间的窗外,是我短暂的二十年从未见过的最华美的日出。 之后我失落地醒了。 24、 我觉着我有时长得挺像日本能乐的面具...确实挺让人害怕的。 25、 睡过头的时候总会想起这么个故事,大意如下: 一牧羊人在树下睡觉,睡得很沉。 公主经过,说道:等他醒来我就嫁给他。 牧羊人未醒,无果。 国王经过,说道:等他醒来我就把王位让给他。 牧羊人未醒,无果。 魔鬼经过,说道:等他醒来我就让他背上永世不得翻身的诅咒。 牧羊人未醒,无果。 等到牧羊人醒来,天色昏昏沉沉地暗了下来,他赶着羊群向暮色深处走去。 只是普通如常的一日。什么也没有发生。 26、 为什么活着是理所当然的事。我能活到今日大部分仰仗我的家人、朋友以及微弱的自己。一眼能望尽头的时间(或许根本不存在时间这样的概念),深感人的生活只是一种范式的随机:所有的对话不过是误解或是程序应答、所有的联结只存在于想象或是出于自恋。 我们都一样,落在崖边的碎石。 辩 论理初试 1、 毫无章法地听了些专辑,总觉着一张里有那么一曲半首有点内容的就足够了。也许是词也许是曲,也许是背后作者的创作情绪或观念。为母题服务的目的达到了,也就可被称作有点东西。当然具体情况更复杂,音阶节拍乐器人声混音等等,不懂。才疏短浅,随便谈谈。 2、 所谓妇人之仁,不是特定用于形容女性所元带的判断陋习——这无关性别,是每个个体自身无法规避的思考倾向:他者以自身为目的,企图将思考者个人拉向自己所陷入的泥沼当中,试图解释自己的真实或真理。 真实或真理的存在是值得肯定的,但真理并不存在于个体的判断当中,也即我们均处于同一片泥沼。这即为他者与思考者自我的博弈,当然如果不加入其中或者不认同博弈的存在,那么也就无谓泥沼之为何物。 清心。这个时候只要缄默就好了。 3、 我总在思考,当下网络上所热议的“女权”等一切相关具体的命题,除了激化性别矛盾、提供个体在乏味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种情绪还能有些别的什么吗? 不论再如何陈述,所谓性别归根结底是一种人为的定义:社会性别易改;生理性别从一开始的受精卵到新生儿的诞生整个过程可见,在肯定肉体外显不同的前提,男女身体的确存在某种相似性。“平权”这个帽子是如何?“女拳”这个口号又如何? 我们需要的不是定义不是口号不是嬉皮士爱与和平的乌合之众的聚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发现切而实际的问题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即是将言语功能化,指向特定的事件与主体。诸如:我们需要一部行之有效落到实处的女性就业保障法;我们需要真正像张桂梅校长这样建立更多专门针对女童的一整套教育公共公益机构;我们需要一种效益更加高且安全便宜的避孕方式;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政治家、科学家等等走在前面;我们需要更多发声的窗口与渠道;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的审美、提高公众对多元美的包容度等等等。 有时觉得我们所能获得的只是群体内部的认同,这与外界、设想中的他者是无关的。 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4、 东坡问少游别后有何作,少游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曰:“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 媚俗得有个止境。我厌恶张爱玲三毛严歌苓王家卫不外乎有这么个意思,气象太小来来回回用数千万字写痴男怨女情情爱爱。你要反驳我说什么联系写作背景,什么民国末世什么大漠沙歌什么港民认同,关我屁事。不就是个套子面具,摘下来你能见着的就只是笑话,何来的价值深刻。更甚者我可以说,这就是郭敬明。 不过我还是懂得深浅高低,不乱讲。我也不够格评,发出来舒泄情绪。同时这个评只是带有主观臆断的印象式评说,不细究。 5、 外儒内法修道杂家以辅之。 世俗立人之旨。 6、 自由意志比自由更加重要。现代人的心智其实与古人无异,物质上多样选择的自由反倒造成了对我们生来所具有的自由意志的压迫。 可能真正需要的只是爱吧,或天理或惟一或圣意或零与无穷,只是词语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东西方思想的分野可能正是自由意志与自由的区别?物质上虽不自由但姑且天高皇帝远、哪朝的人民都无所谓,我有自由的意志选择。但这样未免有点太阿Q了,以及万不可从如此浅薄的视角来分东西。 7、 假使这个世界终被纯粹生理女性控制构成母权政治,或许我们每个人均陷于质料当中,满足循环的机械生命。何为人?到底还是得摒弃性别的。 8、 我又是发掘到一句以批驳“各有各的思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套话了,即为“一种思想传统过分包容,就会失去自我,失去主体性的自觉。边界意识和主体性是关联在一起的。”当时我竟然对一个尚未把握自己主体、身心皆混沌的人尝试解释视界世界之惟一进而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得。周遭的人并无运用哲学语言体系的潜意识,我又何必如此,且退而我本身也尚未规整出一套自己的体系——庸人之困。十分有趣,反对我的价值观其后又依照我的某些行为而行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许我还是有几分贤人之共通处的吧,不过自个还是有些数的。 9、 自我警醒,不同的话语体系到底还是得靠自个来拎清。 爱智最终带来的该是情绪的平和恬静,当产生绝望空虚亦或大喜大悲之感时,该好好内省反思是否太过顾影自怜了。 世界上无数个吞咽生活之苦的人,譬如人为战争或自然灾祸、结构贫富或差别歧视。理念不是空中楼阁,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视角。 10、 听课时没反应过来老师口中发出"qiujier"的声音,用键盘一打出“丘吉尔”就知道是什么了。 这使我猛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处理语音的能力要远远弱于处理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说我有时真的听不懂人话,因为我所讲的不是人话。 根据内在实在论中形式相同并不代表意义相同的论点、也即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在误解上建立的——这完美吻合我一贯保有的心灵壁垒观——导致我疲于或不屑于和他人进行贫乏思想堆砌下的应试对话。 可是我依旧需要多和他人说话,因为一旦试图断开与他人的连结(即便这无法根本做到)将造成对日常生活的根本性挫伤,我已深受其苦。这是个问题。 11、 长子是“爱”的结果,非长子是“欲”的结果。 这句话其实挺有道理的,除去冠冕堂皇为了多开地多几个劳动人口的理由,在农耕时代精神贫瘠的人晚上除了干这活也没啥事。 调侃一下,没多的意思。 12、 最近开始日语听力的学习,深刻体会到日本文化中语意传达之暧昧。 在我看来,就发音来讲,长音、拗音、促音和浊音分类之繁琐/精细,为了语音语调的优美性要超越传达信息精确的功能性。更别说时下许多无实义的加强ねぇ☆~ですね☆~诸等句末语气词,成为乙女们某一萌系特征。如果从保留日本暧昧精神的层面来讲,这类说话夸张的年轻人兴许是其坚实力量。 当然,我国古代以韵书诗词为代表的文辞也存在这类现象:噫吁嚱、嗟夫、呔等等。从中似乎也能证明古日语溯源之一的吴音痕迹——中古汉字音同样也分得很细致,包括全清不送气清音、次清送气清音、全浊、次浊四类。 那到底古日语对中古汉字的模仿与学习程度究竟有多精确呢?这一点我不大清楚。但我也不过多纠结,因为与其在说话中以优美的音符藻饰为自我标榜不如力求简明扼要地交流沟通。当下的普通话即便是丧失了许多音韵的考究,但就其语意传达清晰性已经做得十分好了。我们需要一定的自信。这也可引申到一例子,由于对法语及其文化的推崇,俄语中有一词“说俄语的人”含贬义。 妈的,最烦装逼的人。那英的经典名句真实概括了我的心情:在谈话过程中听见他人参夹几句半生不熟或者对信息传达并无实效的地方话。但我要承认其中有部分原因在于对自己粤语能力的胆怯或羞愧,讲得不太好,也就不说了。 对无实义助词的强调使用更多适合唱和——也就是诗词韵文的写作元理念,这样用节拍音律来记忆语音是再适合不过的了。所以可能这样也能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有时日语歌粤语歌要比国语歌好听,字正腔圆的发音更适合认真说话吧。 我是中国人,我爱说普通话。 补充:我国古代音韵学受印度古代梵语言音韵学影响重大。 评 囫囵翻了好些书, 有感触的很少, 值得荐予他人的更是少之又少。 1、 《舞!舞!舞!》 “我”和五反田的关系脉络、故事的基调、一直在下雨的氛围、酒、各色的女子和摇滚爵士乐,总让我有种看了另一本《漫长的告别》的错觉。一部非常好的小说,看起来不累很容易沉浸去,读来就像读自己。把我甩到宇宙中不断舞蹈吧。 现在想听《Whereismymind》, 请拜托你不要消失为我停留吧。 2、 《渺小一生》 每个人都有独属的浓稠黑暗。我救赎不了自己,应而希望至少能陪伴何者淌过湍急的河流中的一段。 “相信在另一个宇宙里,或许是个小小的红色星球,那里的人没有双腿,只有尾巴,大家都像海豹一样在大气中划着水”“过去的时光虽然可怕,但眼前的岁月并不可怕。” 3、 《我与地坛》 记得初中的时候就读进了这么一段:“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由此往后,每当宽慰自己时总会用到旭日东升的意象。无限永恒的一。我很幸运。 4、 《一个利他主义者之死》 “1盎司的代数结果相当于10吨的语言论证。”“爱的崇高理念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概念,目的是粉饰最优化的实际行为。”读这本书时正好看完了黑泽明的罗生门,“每个部分都充满了罪恶,但整体却是一个天堂。” 读到有趣的几处:乔治向爱迪生传教,爱迪生推荐回“莲花坐姿”;罗伯特彻夜阅读维特根斯坦然后精神崩溃;就连专注莲花姿势的爱迪生都恳请乔治摆脱极端状态。 或许这个世界囚笼是个披着正剧外衣的喜剧吧,更重要的是在其中生活:“你也许有许多理由对我说不,但我非常希望你能说好”、“我的名字叫乔治,我能帮你们做些什么吗”。上升亦或下降都是同一条路,理智的困窘与灵魂的深刻,爱是最伟大的。 5、 《单向度的人》 我质疑一切质疑,我否定一切否定。在这堆砌着单向度的人的末法社会/时代,不抱希望反倒能激起自由心灵想象力形而上的解放而涅槃。 整本书相当有意思,截取有趣的两段: “哲学分析的治疗性质十分受人重视——治疗幻觉、骗局、含混、幽灵、鬼怪以及难解之谜、无法回答的问题等症。可谁是患者呢?显然是某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他的心灵和语言同日常话语框架格格不入。” “很少有一种哲学表现出比形而上学和表意语言研究对三个瞎老鼠的解释这样的分析更具欺骗性的严肃精神;因为它讨论人造的三倍大的基本失明的老鼠是按照纯粹表意原则而构想出的不对称结果。” 6、 《庄子》 不拘于黎黍,不困于人世,不求于鬼神,不闻于苍天。成也为道,败亦为道,顺其命数,我即是道。 7、 《沉默的大多数》 坚持做一个幽默的人。马原课上翻完走去厕所放水,沿路瞧见窗外路上星星点点白斑。想着嚯骤时春雨打落一地白玉兰,定睛一看全都是鸟屎。还挺有意思,生活不经意的诗意也尽是些排泄物。 8、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关于蚕食人生的疲劳感能做出上百中解释,心灵壁垒过厚反倒成为苟活至此的倚仗。不论世界尽头亦或冷酷仙境,增熵或广无不包的零,无所不至的一概物语均与我有关。 わたし和ぼく都选择留下来,想和你饭饱茶余拥抱不顾外物融入彼此,在海岸在雪地缄默地走向自己的命运。 9、 《中国的一日》 读此集需要保持一定共情距离,降低一定心灵敏感度。因为“这里是什么都有的”,但这样又容易陷入陈独秀所言之盲视。古至今人的心灵到底成熟变化了多少?大至贫穷与教育问题,小至医者尊严维护、无聊文学问题,至今依旧需要探讨。 不过确是发现有意思的一点,这一年的广州上映了卓别林《摩登时代》。 “朋友,愿你在黎明中生活,祝你的福!” 10、 《死亡赋格》 曾经死亡需求很大,直到你藏在我体内。存在“亲密的疏离”、间隔着虚空才可能破媚俗之困,畅通无阻地抵达彼此。 11、 《致友人的二十封信》 在自己构建的牢笼里互相倾轧,符号化的人物成了托辞,肩章可以今日被取下来明日再给戴上,所谓历史洪流也尽是由一日又一日的此刻构成。秉性行善吧。 12、 《过把瘾就死》 恒久燥热的大雨灌盛泳池,丰腴纯欲少女的白玉双足。套着蓝绿旧军服的皮子,无力被捶打成朽臭公文包。那时我只是渴望一场战争。 13、 《昨日的世界》 饭饱茶余在一个闲适的午后读完。 在我看来茨威格当真是深入生活在自己时代的人,不论时局政治如何倾轧、物欲生活如何转变,始终存有着对崇高文明与精神的倾佩、对自我认知的审慎,这正是构成其洞察力的质料。文本里一连串的人名自然点出,只当有茨威格这样的独立者才配能臧否人物吧。 14、 《永恒之间》 有时真觉着我读书就像是在消化一波对文学艺术抱有极大热忱且能力非凡的少数人的反刍之物,怪自卑的。 自己没啥语言基础也不大向学,惟一有的就是这么点时间闲读书。看完序合上书真是百感陈杂,感觉自己作为一个庸俗的文化消费者被肯定了。 也谢谢你。 15、 《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 用来化斋的容器可乘饭羹亦可装脏器脑浆,神灵雅致婉转的指尖可轻握绸缎亦可为小肠。生死两茫善恶混同一切宛在梦中央。“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世界是事实的总和。” 生活太美了令人难以自持,我只知道我的脑中空无一物。 如此,宋儒对佛学定义道愈是研究愈发无可抽离。敬而远之吧。 16、 《和平的渴望》 是本语言平实有写者性格的好书。完全的开放还是难免以一定独特性的丧失为代价,并且对话的进行必然存在对己端的认同、对彼端的说服为前提,进而争执不休。 不过清如许因由活水来,沟通理解审慎反思妥协,活化的价值观才是重要的;进而更加重要的是生活在宗教生活当中并且乐于敢于尝试融入不同形式的人的生活,因不同世界与文明真实反映于底层人民当中。 很难不对宗教或元哲学抱有积极的愿想,其图景无限广于旨在构建有形生活的所谓理性。维持世界的存续所需要做的努力,道阻且艰。 17、 《深河》 世人曳行在不定的泥沼中,广而无垠的质料孕育窒息且容纳着我。葱瓣包裹道中空,是活火,是万可成一的名。 能够猜到宇多田光和椎名林檎何得以合作,估计都在美津子上看到了自己吧。 18、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兴许是中考体测影响过于恒长,每次跑前都会手脚冰凉心里发慌。然而一旦开始跑步就有种难以停止的倾向,生命的韵动或许正在于此。承认自己的恐惧采用暴露疗法,然后像滚轮一样机械地开始运作——承受身体痛苦比心理痛苦要轻巧得多了吧。 19、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翻这本书时一直在想过去某几段时刻:临近正午着单衣的母亲抱着我睡觉;昏黄午后母亲拉着我忙于无意义的采购;晚间酒醉的母亲于车流旁痛哭。 我不太想继续回忆。 20、 《人都是要死的》 目光所及处或为蜉蝣朝露。杂草倾轧说看见了太阳。兴许再一次起誓竭力拥抱下一个唤我名的鲜活存在。 21、 《天黑以后》 自然原住民被放逐到都市黑暗森林,依靠记忆作为燃料的机械外核容器。缄默的一夜,疏离又亲密的坦然。“我会写信的。就像从前小说里的那种,很长很长的。” 想直接读日文原著对我来说还是太困难了,谢谢译者让我多出不少回味村上魅力的时间。 22、 《人不单靠面包活着》 “心灵因痛苦而感到如此压抑,甚至不敢去理解它,以免折磨自己。”是苦难造就了崇高精神还是精神本就自得?世界的所有内容在于生活着。我正是陀氏所同情的对象。 23、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德米安,我已再也回不了家。图象与呓语,要把我导向何方?擦擦眼睛的泪,扫扫心灵的尘,脑子浸在身体的容缸里维系破碎的井然。需要一场战争。 24、 《论自由》 “一个能够思考自由与政府的民族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政治民族。所以,朋友们,读书吧。” 常读长新,自我鞭策。 25、 《第二性Ⅰ》 在这本书看到,男性由于对女性的深层恐惧而假以理性的日神精神企图禁锢女性。从人主体性的确立来谈,大部分男性从未积极地正面承认过自己情感上的依赖倾向,应而从一定角度可以说男性尚未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当然我认为,对性别的划分最终是一种注定被淘汰的落后社会工具。不论是男是女,我平等地厌恶人厌恶自己。 但我从心底真正地想成为一个人,理解万千抽象或具体的异己都是和自己一样的存在。 26、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私以为是比较难啃的教科书,马恩的一套东西确实能解释挺多东西。 附录的田野调查还挺有意思:“为了不使他们失望,我回答说,我们的神是孔夫子”。社会研究说到底还是得回归人本身,面对面地交谈,包容他者。 27、 《印度文化史(第三版)》 粗看感觉比《种姓与印度教社会》更具可读性,是史学通识读本。印度创造的梵与零的诸世界无不令人神往,西欧的自由民主究竟解了人精神上的多少苦难呢? 真想去恒河看看。 28、 《新青年》文选 最近愈发觉得“宅”这个词能涵盖广大领域:ACGN、体育、军事、政治、哲学……其共通之处在于青年人对于所从之事不求世俗之利、不畏流俗之眼,首当其冲的是无限内生派发的热忱。这就是“宅”的内核,换言之这可能就是新青年。 大家不愧是大家,连通信交往都有一种视己担大任不能辞的豪气。 感谢你看到这里, 我没啥能做的, 送你一枚签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ihaibao.com/lshbbhjb/800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与鱼儿同眠7月2日小记者相约融创海世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